翻新时间:2023-03-26
两只羚羊带来的思考
张之路先生原题为“反悔”,后经教材编者改编并改题的《羚羊木雕》,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已经二十余年了。本期“课文作者”栏目,我们约到了张之路先生谈自己的这篇文章。张先生重点谈的是课本编者对文章的改动。他将改动前后的文字展示了出来,使我们对改动处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改动,张先生表示他“理解课本编者的苦心和课本作为范本必须体现教学目的的意图”,但同时他也认为,“这些改动有成功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无独有偶,本期“案例”中董水龙老师的文章,也同时涉及了对以羚羊(斑羚)为描写对象的文本(《斑羚飞渡》)被课本编者加以删节的主题(《没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有了问题反而没问题》)。董老师在文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科书编者在对《斑羚飞渡》进行大量文字删改后再选入语文教科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而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义理阐释’”,但以确定无疑的价值观要求对教科书中的课文持肯定态度,则“很难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判断和独立文本解读能力的现代公民”,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会“误尽苍生”。
在这里,张之路先生和董水龙老师同时涉及了入选教材文本的处理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语文课程的功能角度来看。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的母语教育,“语”与“文”均不能偏废。语言方面,当然要学习纯正、规范的民族共通语,因此,任何入选教材的文本,都要先经过语言方面的加工,经专家确认过关后方能放行。“文”的方面则包含比较广泛,文学的熏陶,素质的养成,人文的浸润,无不在其中,就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导,不仅可以,而且还非常必要。现行教材中存在的“语”和“文”的诸多问题,提醒我们完善教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绝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对文本进行处理的佐证。
其次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即以《羚羊木雕》和《斑羚飞渡》两个文本来看,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本都有较大的出入;从改动的效果看,虽说差强人意,但显然都有欠考虑的地方。如果从文学作品接受的角度看,严格说来,改动后的两个文本基本上已经和张之路、沈石溪二位先生没什么关系了——两个文本中的羚羊,都已经不是原来的羚羊了。这里,就又涉及对原作者负责与否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尽量忠实,还是我行我素?或者另外遴选更符合课程内容和编写意图的文本?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给作者一个满意的说法,似乎更为妥当。
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以董水龙老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董老师将删节前后的两个《斑羚飞渡》文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了羚羊的原貌,并最终解决了学生初读教材时产生的疑问。这是比较可行的。不过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拭目以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想悄悄对舅舅说
- 秋日黄昏
- 读书的乐趣
- 不可以说谎
- 夕阳
- 假如我会克隆
- 扶桑
- 元旦日记
- 我的妈妈
- 钢琴比赛
- 小时候的妈妈
- 童谣——好习惯
- 我们都有一双手
- 未来的我
- 穿紫河畔
- 造型艺术风格演变探析
- 等比级数在幂级数与概率计算中的应用
- 浅析网络剧《灵魂摆渡》的艺术特色
- 高中化学运用问题教学法中的提问技巧
- 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 多线索交替融合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探索
- 凤翔民间泥塑对当代玩具设计理念的再探索
- 村镇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 台词在舞台人物塑造表演中的重要性探析
- 中国传统吉祥图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 江汉平原皮影造型艺术美学特征
- 浅谈政府投资项目结算评审要点
- 浅析央行货币政策新工具PSL
- 试分析戏剧评论的创新和建设
-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视听语言分析
- 童趣
- 紫藤萝瀑布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最后一课
- 紫藤萝瀑布
- 说“木叶”
- 童趣
- 胡同文化
-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合案
- 生命 生命
- 核舟记
-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 中国石拱桥
- 在山的那边
- 我的叔叔于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