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4-12-26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种说法则是52岁,古直的《年谱》持此论。第五种说法则是60岁左右,认为在未得新证据前,陶之生年尚无法考矣。

三是关于折腰五斗问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但是“五斗米”如何解释?后人也是颇有歧义的。目前最通行的解释是,五斗米是薪俸微薄的代称。比如孟浩然诗即有“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句,所用即此意。后来人们根据记载推算,晋时的县令每日的禄米正好是五斗,所以五斗米指的是县令一日的禄米。由此,五斗米成为禄薄的代称。但是历史学家缪钺则认为,五斗米是诗人每月的食量,与东晋时县令官俸绝无涉。而史书所载士大夫每月食量恰是五斗米左右,因此不为五斗米折腰应解为“我不能为求一饱之饭故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五斗米指的是五斗米教。逯钦立先生即持这种观点。他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说:“陶渊明‘不为五斗料折腰’这件事,长期以来为后人所推崇,认为‘五斗米’是官俸,‘不为折腰’是不向督邮低头,把陶渊明看作是对抗权贵的典型人物。”他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认为陶渊明第一次仁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十八年,他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而王凝之是一个门论著世族出身的五斗米道徒。陶渊明之所以不久解职辞官,其真实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屑于向王凝之这个五斗米道徒卑躬屈节。因此,他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解作:“我过去不能对五斗米首下腰鞠躬,今天还能诚诚恳恳地侍候乡里小人?”

这三种说法,从目前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所谓闲居即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陶渊明的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的精神。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就任。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这次出仕是到江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憎恶,于是又产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出在他四十岁时。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关幻想与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十一月,就以“不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陶渊明研究中,过去在许多问题有争议,但是从总体上看,那些问题往往是一些琐碎的枝节问题。现在看来,要研究陶渊明及其作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渊明的性格与思想。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近百年来学术界有许多观点,其中一个焦点,就在于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的问题。从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内心经过仕与隐的矛盾冲突,而最终选择了隐居的。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经过徘徊而最终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对此,《晋书·陶渊明传》强调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谓陶渊明“自以为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从陶渊明的创作自刘裕篡晋后,不署年号仅署甲子来看,我们当然不排除陶渊明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会产生志士的慷慨,但是,就总体来看,决定陶渊明最终走向隐居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他生活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的性格与思想有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其思想的特点即是“自然”。“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矫饰。在《归去来舍》中,他谈到辞官时说:“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曾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他的《五柳先生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写自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宋书》本传:“潜不解音声,而蓄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莲社高贤传》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忽攒眉而去。”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任真”的性格。这种“任真”的性格使他往往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冲突。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当时的世风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鲜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官场是重礼法的,上下等级森严,彼此委曲周旋,而东晋时期,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满了虚伪与矫饰,这对尚真的陶渊明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当他对这种“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感到彻底的绝望之后,自然就选择了一条通过归隐田园以洁身自好的道路。因此,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的归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的原因,是其自然的质性和矫厉的官场生活无法适应的结果,是主客观不能调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的结果。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他在《杂诗》中写到:“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心灵苦闷与追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后人所难以企及的范型。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陶靖节身集〉引》)其实,陶渊明的这一点,不仅晋宋时期的文人无人做到,即后代的文人也很少象他那样能够超越仕与隐的矛盾。唐代的诗僧灵澈有诗云:“相逢尽到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正道出了自古以来官僚文人在仕与隐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正由于后代文人很难做到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才成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那么,陶渊明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陶渊明的所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关于陶渊明的思想,1945年陈寅恪先生曾有《陶渊明之思想清淡的关系》一文,他通过对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诗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思想在继承魏晋玄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新自然说”,(1)“新自然说”的要旨在于“委运任化”,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逯钦立先生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也通过《形影神》的分析,认为陶渊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总的来看,崇尚自然确实是陶渊明思想的重要特点。自然的观念不仅决定他的为人,而且也影响了他诗文的风格。因此,了解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是研究陶渊明作品的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风的忧伤
呼唤的力量
我也追星
妈妈,不要这样爱我
学习心态
让我们“再见小时候”
奇迹由自己创造
蒲公英般的天使
我心中的无锡博物馆
老师,你知道吗?
散步思飞
人生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我在成长
扬长,或许是最好
六祖慧能故乡打造“中国禅都”
明朝早饭吃啥?
人若微尘(组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
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中的运用
浅谈院前急救(附30例死亡病例分析)
不是生来偏爱兰
宽阔及其他(组诗)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再分流治疗体会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囊膜夹持固定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临床观察
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试析如何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功能
看性格 知疾病 早预防
《诺贝尔》教学实录及点评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二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四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二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诺贝尔》教学设计五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编辑对联张扬个性——《负荆请罪》课堂教学探新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三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