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6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如殷璠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起的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打开了入仕的希望之门。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第一节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和孟浩然 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 造的意义 神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其《使至塞上》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以英特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他的生、卒年均早于王维,但成名却在王维之后。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开元十六年(728),他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次年赋诗秘省,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随后,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张九龄荆州幕,酬唱尤多。三年后不达而卒。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赠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他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说: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一句“恨无知音赏”,表明了诗人清高自赏的寂寞心绪。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如《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再如《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前一首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后一首表现傍晚泛舟时的散淡逸兴,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纯意洁,脱尽凡俗之气。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却很醇厚。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划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秋登兰山寄张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 (《酬王维》诗序),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孟浩然集序》)。当时,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

裴迪曾与王维一起隐居终南山,在生活情趣和创作风格方面受王维的影响很深。他的《辋川集二十首》就是两人的唱和之作。如《华子冈》: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稀。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这是他写得较好的一首诗,虽远不能与王维的同题之作相比,但力求把诗写得明净一些的创作倾向,还是比较明显的。

储光羲的生活经历较为曲折。他登进士第后任安宜等地县尉,不久辞官归乡,曾与王维等人隐居终南山多年。旋又出仕,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接受伪职。后因此而被贬窜南方,卒于贬所。他的诗留存下来的比较多,《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田家杂兴八首》、《田家即事》等,是其直接写田园生活的代表作。在这些诗中,由于作者想表达的是返朴归真、养性怡情的思想,言玄理的成分较多,艺术上并不成功。储光羲写得较好的诗,是《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等表达隐逸情趣的作品。如《杂咏五首》里的《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由杏花春水和潭荷游鱼构成的明秀小景,融进诗人的敏锐感受和怡静心情,确有一种“格高调逸,趣远情深”(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的韵味。在风格的自然淡远方面,与孟浩然的诗十分接近。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扬长,或许是最好
我在成长
我心中的无锡博物馆
老师,你知道吗?
散步思飞
人生
我也追星
风的忧伤
让我们“再见小时候”
蒲公英般的天使
呼唤的力量
奇迹由自己创造
妈妈,不要这样爱我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学习心态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囊膜夹持固定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临床观察
明朝早饭吃啥?
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中的运用
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人若微尘(组诗)
不是生来偏爱兰
浅谈院前急救(附30例死亡病例分析)
六祖慧能故乡打造“中国禅都”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再分流治疗体会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试析如何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功能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
宽阔及其他(组诗)
看性格 知疾病 早预防
编辑对联张扬个性——《负荆请罪》课堂教学探新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三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四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二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二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一
《诺贝尔》教学实录及点评
《诺贝尔》教学设计五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