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

《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新探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为什么这仅一千五百来字、极普通的父爱话题,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酷似中学生好作文的文章会成为经典? 倪文尖同志在其《〈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语文学习〉2002年第2 期)一文中谈到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超保护的合作原则”的影响。即因为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保护”,信得过《背影》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因为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好”,读者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为了证明自己,于是非常“合作”地反复读,直到读出个子丑寅卯来。二是《背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具体表现在“真挚的情感”,“多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以及“父亲形象的母亲化”。诚如倪文尖在文中认为,《背影》解读的宽度就是读者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

笔者认为,《背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更为重要的原因应是其所表现的潜在的感伤意识。其感伤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催人泪下的感伤基调

《背影》一文充满了感伤色彩,催人泪下。文章开篇就交待家中一连串的不幸遭遇,父亲差使交卸,“还亏空”,“办丧事”,这一系列的“祸不单行”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文章最后同样充满感伤色彩: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老境颓唐”,并且父亲自叹“大去之期不远”,使人读之不禁悲从中起。

“感伤意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充满感伤的文学作品易于被传统文化中的受众所接受。屈原赋《离骚》,韩非作《孤愤》,贾谊哭长沙,赵董刺“疾邪”,以及范仲淹“忧天下”,文天祥“叹零丁”,无不抒发了哀怨之情,充满感伤色彩。就连与文学有亲缘关系的音乐、绘画,也无不充满感伤基调。阿炳《二泉映月》的悲愤,罗中立《父亲》的沧桑,听之缠绵悱恻,观之渭然泪下。而《背影》一文,正好顺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把一个传统的严父形象写得悲悯动人,满足了人们的感伤情感。

《背影》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几次流泪。徐州见父,面对家庭困境,“不禁簇簇地流下眼泪”;车站买橘,看见父亲艰难的步履,“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与父告别,等到背影混入人里,“我的泪又来了”,久别读信,想到父亲的颓唐,“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几次流泪贯穿全文,进一步渲染出悲悯的气氛。“我”那年已二十岁,已算是一个男子汉,众所周知,中国男人是极为压抑的群体,他们既具有传统忧患意识的文化积淀,同时儒家高高在上的男权地位又迫使他们有泪不轻弹。文中“我赶紧拭干了泪”正体现了这种矛盾心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还是一次次流泪,这一方面使读者为文中“父慈子孝”的真挚情感所感动,而另一方面,正好满足了读者,尤其是成年男性读者外表坚强而内心脆弱的心理,抚平了胸中压抑的块垒。

二、个体面对宇宙的空漠

人类最大的忧患莫过于个体短暂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空间所产生的空漠,以致有“人生无根蒂,飘若陌上尘”的喟叹,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追问。

笔者在读《背影》一文时,最打动我的不是“买橘”的情景,而是“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这句话,每当读到这句话,我心里总是酸酸的,眼前浮现出“胖而矮”的父亲消失在人头攒动的人海中的情景。茫茫人海中,无论父亲多么高大,他仍然是如此的渺小,面对永恒的宇宙,也是同样的无助,“我”乘上列车后,也将消失在“青山外”。

文中的“我”与父亲东奔西走,尤其是父亲,虽然少年时“做了许多大事”,然而老境却是如此的颓唐,也终免不了“大去之期”,读到这里,一种个体面对宇宙的空漠感油然而生。

三、人生价值的追问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人们困惑的问题。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他在1922年写的《背影•序》中讲到散文在“近三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用文学写人生,便成了他写作的当然宗旨。作品用《背影》作为散文集的名称,并把《背影》排在集子的第一篇,这绝不是偶然所为,很明显有作者自己的用心。因此,我们不能把《背影》的主题简单地认定为歌颂父子的浓厚情谊,而是“展示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人生”。

文章开头交待了一连串的不幸遭遇,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接下去又写一段,还特别提出“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说明父亲曾经辉煌过,有过自己的梦想。“哪知老境却如此的颓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行文至尾,父亲“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这正深刻地表明了父亲对前途,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已经绝望,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照应,同时也对未来暗含着希望。也许这就是作者“为人生”的目的之一吧。

《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情深使人感动,同时作者的艺术技巧也使人惊叹,品读《背影》,文中所流露出的淡淡哀伤使多少中华儿女魂牵梦萦。当然,《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绝非某一方面的原因,正是其广阔的外延和多重内涵,才成就了其经典的地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你知道吗?
散步思飞
人生
蒲公英般的天使
学习心态
扬长,或许是最好
我也追星
让我们“再见小时候”
呼唤的力量
我心中的无锡博物馆
风的忧伤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妈妈,不要这样爱我
奇迹由自己创造
我在成长
看性格 知疾病 早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
浅谈院前急救(附30例死亡病例分析)
囊膜夹持固定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临床观察
人若微尘(组诗)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试析如何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功能
不是生来偏爱兰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中的运用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再分流治疗体会
六祖慧能故乡打造“中国禅都”
明朝早饭吃啥?
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宽阔及其他(组诗)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诺贝尔》教学设计五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
《诺贝尔》教学实录及点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四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二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三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二
编辑对联张扬个性——《负荆请罪》课堂教学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