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24
对《小石潭记》注释的三疑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选用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传世名篇《小石潭记》,这是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笔者在执教此文时,发现课本上的三处注释值得共同切磋、研究,同时虚心向方家求教。
第一处:“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中对“堪”和“岩”的解释有些不通。书下边的注释说是“(石头)称为‘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是不对的。第二,把“堪”解释为“不平的岩石”也不对。岩石哪里有平的?都是坑坑洼洼的,有棱有角,各式各样的。再说,后边已经有“岩石”了,再译为“岩石”是不是有些语义重复。所以说,书下边对“堪”与“岩”的解释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才是“堪”与“岩”的正确解释呢?笔者认为,“堪”的意思不是“不平的岩石”,而是“峭壁”的意思。查《康熙字典·寅集中·山部》“堪”字条下所引[集韵]曰:“堪,绝山貌。”“岩”也不是“岩石”的意思,而是“山崖”的意思。查《辞海·语词分册》第811页“岩”字条下第二个解释:“山崖。王勃《青苔赋》‘绕曲江之寒沙,报岩幽之古石’”。在古代,“堪岩”一般连用。查《辞海·语词分册》第818页“堪”字条下,只有“堪岩”一个词。《辞海》对“堪岩”的解释是“深谷,绝壁”。所引用的材料正好是柳宗元的《永州新堂记》:“将为穹谷堪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有为也。”那么,文中的“堪”与“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柳宗元用的互文见义。“为坻为屿”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和小岛”,“为堪为岩”是“成为峭壁山崖”。这也正好符合下石潭“近岸,卷石底以出”的特点。
第二处:对于“俶而远逝”的注释。书下的注解是“(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这个解释不准确。这里光是解释了“远”,而未解释“逝”。正确并完整地注视应该是“(鱼)忽然向远处游去了,并且消失了”。这样才能对应“远逝”。
第三处:对“隶而从之”的解释。书下的注解是“我带着一同去的”,不对。查《辞海·语词分册》第2227页,“隶”字条下第三个义项:“差役。《国语·周语下》:‘子孙为隶。’韦昭注:‘隶,役也。’特指衙役”。此时的柳宗元正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郡的佐官,地位也不算低。他在出游时除了带上兄弟和朋友外,衙役们也要跟随、侍奉司马大人。所以这个“隶”字应该是“衙役”的意思。那么,这个“隶而从之”的正确解释应该是“身为衙役跟着我一起去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葡萄
- 我最喜欢的水果
- 包饺子
- 暑假
- 过生日
- 可爱的小猫
- 解救姑姑
- 苹果
- 勤劳的手
- 假如
- 小猪比赛
- 奇妙的“脸”
- 黄山行
- 天气变凉了
- 两只小鸭子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探析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对乡土地理的结合
- 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大班额环境下如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
-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 你怎么还在跟新三板抬杠?!
- 历史课堂上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
- 小学英语教学之我见(二)
-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语文课堂聚焦式问题的生成
- “激趣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 2、3、4的乘法口诀
-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 秋天的图画
- 9、《熊妈妈收菜》
- 节日的大街
- 上学路上
- 分桃子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草原上的鹰
- 《我长高了》说课
- 骆驼和羊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 《狼和小羊》教案
- 秋天的图画
- 皮球浮上来了
- 《丑小鸭》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