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2
元代文人与杂剧结缘的方式
在元代之前,唐代史籍中已见“杂剧”之名,北宋时,“杂剧”演出已具有了相当丰富的戏剧因素,及至南宋偏安江淮以南,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杂剧”样式院本和诸宫调广泛吸收其它民间艺术的特征,在特有的任情率性的文学风气中逐步走向融合,开始了更高层面的完善和更深广域度的审美追求。在元代,由于文人的大规模介入,杂剧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它向戏剧形态转化的过程,并达到创作的巅峰状态。它所表现出来的新鲜的审美趣味、深广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人文品格,不仅写就了戏剧历史的一页辉煌,而且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艺术精神,被后代戏曲史大家王国维誉为“一代之文学”。
元代文人与杂剧结缘的方式,具体说来有四种。
一、文人与民间艺人共同组建杂剧创作组织 书会,在彼此交流共同切磋中提高剧本的质量。元代文人联合民间有写作能力的艺人,建立了许多书会,书会的成员一律被称为“才人”,主要负责杂剧剧本的改编、创作。当时有影响的书会很多,如玉京书会,因为拥有著名“才人”关汉卿、白朴等,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书会中,“才人”们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密切合作,即使是著名的作家也不避讳有艺术价值的见解。
文人与书会中的民间艺人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之间的精诚合作,形成了杂剧作品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同构对应,为戏剧文学不断走向综合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间艺人所具有的丰富的舞台经验为文人提供了了解观众欣赏趣味与习惯的机会,促使他们时刻关注杂剧艺术的舞台性特征,得心应手地创作出优秀的杂剧作品。
文人与杂剧艺人的合作,还促成了杂剧历史题材的更加艺术化。
二、文人与杂剧女演员结成相互爱重的知己,在患难扶持中彼此鼓励,促进了杂剧艺术的繁荣。第一,由于与杂剧女演员的真诚交往,文人切身体验了她们的喜怒哀乐,对她们悲惨的处境、不幸的命运、对幸福的追求给予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写出了大量反映她们、关怀她们、赞美她们的优秀杂剧作品,如《救风尘》、《曲江池》、《谢天香》等。第二,元代文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品格深深影响着杂剧女演员,使她们对于作家的创作意图更加了解,从而完满达成杂剧艺术的舞台再创作。第三,元代文人与杂剧女演员存在着平等相待、互相心灵对话的可能。在杂剧女演员的美色、才识与技艺的激励下,元代文人的生活体验始终纯诚真挚,创作热情始终处于高峰,这是他们能够创作出一部部新鲜而极富美感的杂剧作品的直接艺术动因。
三、元代文人中,许多既为著名作家又为优秀演员,如关汉卿、张国宾、赵文殷等。在创作之余,他们“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亲自参予杂剧的舞台创作实践。由于亲身体验观众的审美情绪,他们更真切理解了杂剧艺术的动人之处,创作出的杂剧作品更加深刻感人,具有广阔的现实性和浓郁的时代感。作家亲身参予舞台演出实践,还促成了元杂剧作品题材的广泛和思想的厚重。
四、元代文人凭借杂剧解决口腹之馁、肌肤之寒,杂剧不仅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在元代之前,中国文人尽管也有“读书都为稻粮谋”的思想准备,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衣食的饱暖是不成问题的。元代特殊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文人一落千丈的困窘,于是只好投身于杂剧创作,以“卖文”来维持日常的生计。元代首都大都的畸形繁荣为文人的卖文生涯提供了基础,同时也给杂剧这种艺术样式的最终形成和迅速完善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造就了一大批有能力和余暇欣赏杂剧艺术的市民观众。市民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促使杂剧作家和演员密切合作,各呈新奇,争献绝巧,通过艺术的竞争提高演出的商业利益,客观上促进了杂剧艺术的全面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难忘的“第一次”
- 第一次炒鸡蛋
- 假如我有七十二变
- 我,不平凡
- 校园的四季
- 一件有意义的事
- 我
- 我们的家
- 打篮球
- 我的小狗
- 小乖乖
- 运动会
- 我的自传
- 汇聚颗颗爱心,点燃片片希望
- 彝族——祭龙节
- 寻找桃源(外二首)
- 余象斗的雕版
- 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外一篇)
- 三都澳(组诗)
- 从此以后(组诗)
- 那些深埋在文字里的道德困境(作家读作家)
- 梦里的美丽乡愁
- 自始至终,我只是经过(组诗)
- 林何曾的诗(十二首)
- 一天(组诗)
- 婚礼上弹吉他唱歌的小士兵(外三首)
- 梦断双桥人不回
- 生命之舟(外二首)
- 法与德的契约之思(创作谈)
- 一个人的成长史
-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二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四
- 《诺贝尔》教学设计一
-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三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二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活动单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一
-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
-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一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实录
-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一
-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二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
-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