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数星星的孩子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教学重点: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
教学难点:理解爷爷讲的有关天文知识。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以前,有一个像同学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了解这个爱数星星的孩子的故事。板书课题:29数星星的孩子(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2)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检查学习生字情况,师重点指导学习“撒、仰、傻、衡”的识记
4、指名逐段读课文,讲评读书情况,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的()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2)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学生的情感,学生会自觉地读起来。
(3)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把所想到的描述出来。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奶奶的话,指导学生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
(2)提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自己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学生通过多读书,自己去领悟内容。
(3)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并说说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领悟小张衡观察的仔细、准确,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乱动,这是多么了不起呀!)
(4)指导感情读文,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段,想想爷爷说了什么?
(2)指名读爷爷说的话。通过这两步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爷爷在向小张衡讲天文知识。
(3)爷爷讲了哪些天文知识,让学生边读边标出有关讲北斗星知识的句子。
(4)出示图片,让学生在满是星斗的夜空图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极星,并询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的,这样把学生的理解寓于读书中,把学生的理解体现于看图说图中,引导学生动脑想,动眼看,动手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难点。
(5)出示这样一个练习:你看,那北斗星连起来像(),叫(),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颗星叫(),总是绕着北斗星()。
(6)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提问:爷爷说的是真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果然”接着问:小张衡是怎祥看的?让学生标出张衡看星星的一句话。
引导学生想象:北斗星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的情景,并渲染:这个结果,可是小张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孩子呀!该怎样读,通过演示、渲染、读书,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小张衡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达到感张衡之所感,爱张衡之所爱,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简介张衡是汉朗著名的天文学家,
2、出示张衡的画像,并出示了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图,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教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小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你们还想知道张衡的故事吗?课后多读书,就会知道的更多。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高中
- 过客
- 追悔
- 简单
- 父母的爱
- 追忆
- 穿透六月的眼睛
- 梧桐涅磐
- 记忆中的雪花
- 共鸣
- 咖啡
- 随笔
- 青春
- 随笔
- 流逝
- 试分析黑白木刻版画中的黑与白
- 大型情景舞台剧“巴歌渝舞”研究
- 关于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审美艺术分析
- 钢琴表演中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
- 当代中国艺术与“农民形象”研究
- 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素养融汇
- 关于艺术心理学的几点体认
- 审美意识与表达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 视觉设计中城市导向设计的研究
- 简析纳粹德国的绘画运动
- 浅论现代数码字体的设计
- 做一个好的动画师一定要具备“表演素养”
- 知假买假的法律分析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浅谈油画人物创作的技法与表现
- 《只有一个地球》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 精品课《荷叶圆圆》精品课《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案
- 《白鹅》教学设计
- 我喜欢的一种动物
- 《乌塔》教学设计
- 爷爷和小树说课
-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说课材料
- 《雨点》教材解读一
- 汉语拼音《gkh》说课材料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 《雨点》教学反思一
- 《小池塘》教学反思一
- 《顶碗少年》教案
- 《珍珠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