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5
《小池塘》教学反思一
《小池塘》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提高思想认识。
(一):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二)先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四)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五)提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课堂上气氛活跃,同学们的表现我十分满意。语文教学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教学中我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与创造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得到了持续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共鸣
- 父母的爱
- 高中
- 流逝
- 追忆
- 随笔
- 青春
- 简单
- 穿透六月的眼睛
- 梧桐涅磐
- 记忆中的雪花
- 过客
- 追悔
- 随笔
- 咖啡
- 浅谈哈萨克族历史影片拍摄的可行性
- 合译模式在文化传播中的历史传承
- 传统庭院的文化内涵
- 略论“衣裳之治”
- 杨柳青木版年画传统传承方式及其当代发展之思考
- 近十年来吐蕃与南诏、蒙古等民族关系研究成果综述
- 论我国法秩序下价值、规范的统一
- 浅谈汉维跨文化交际
- 浅谈创作中从现实主义到现实的体会
- 中西方美术比较
- 一次幻灭的怀旧之旅
- 音乐情感对情绪的影响机理研究
- 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 浅析牛仔装饰画的形式美与表现手法
- 后现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标志设计的影响文献综述
- 《春到梅花山》教学实录
- 《雨点》解读
- 搭石
-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三
- 《春到梅花山》教材解读一
- 《小池塘》说课稿
- 调皮的雨点——一学生习作精选
- 《雨点》教学设计三
- 《春到梅花山》教学设计二
- 以小见大
- 案例片断:《雨点》
- 《雨点》解读
- 《雨点》反思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感受雨点的形美 感悟雨点的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