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螳螂捕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请同学说说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要求以自读、散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古文所写的内容。
三、深入了解、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
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
⑵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⑶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⑷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说说课文大意。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想一想:你觉得文中的“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犯了什么错误?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成语阐明的道理。
4.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穿插口语交际:联系语境,说说“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五、比较阅读,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要求:
1、另摘录“螳螂捕蝉”一文。(附:螳螂捕蝉
刘向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读文章说说还有哪些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3.比较附文与课文有何不同?说说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有何联系?
六、布置作业
1、适当增添描写,用现代文改写本文故事。。
2、阅读“鹬蚌相争”,说说它与“螳螂捕蝉”有何相似之处?
(鹬蚌相争
赵1且伐燕,苏代2为燕谓惠王3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4其喙5。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6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7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1、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2、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3、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4、甘:把东西夹住的意思。5、喙:专门指鸟和兽的嘴。6、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7、熟:仔细)
3.积累成语,完成综合学习“漫游成语世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就是我
- 同学们上电视了
- 腊梅
- 仙人球弟弟
- 表弟喝进了“小蝌蚪”
- 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
- 我的妈妈
- 它也是生命
- 可爱的桫椤
- 我眼中的李老师
- 摘柿子
- 我的爸爸
- 给妈妈的道歉信
- 翠绿鹦鹉
- 大象与老鼠
- 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优化整合的思考
- 凸显语文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 浅谈作文批改中的“互评互改”模式的运用
- 初中语文随笔训练所遵循的原则研究
- 浅议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 故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意识
- 《微积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探讨
- 写作,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之重
- “寓教于乐”
- 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分析
- 探究新时期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 非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 这也是一种创新
- 乌鸦喝水有新招
- 乌鸦不一定喝到水
- 《乌鸦喝水》课后研究活动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错误也美丽——《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 从学生疑问中引出拼音规则——教学jq x一得
- 《j q x》教学设计之四
- 《司马光砸缸》板书设计之一
- 《乌鸦喝水》教学评析之一
- 司马光姓什么?
- 《j q x》教学设计之一
- 随课文识字
- 改写《乌鸦喝水》
- 《j q x》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