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阳节又到了(生接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
4、用上这些好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看谁用的好词多。
5、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6、指导感情朗读。(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自由读,讨论问题:王维是怎样思亲的?(前半段:王维思念以前与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后半段:王维遥想此时兄弟们是怎样思念他的。)
3、学习前半段。(1、一边配乐,一边让学生默读,启发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2、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无限深情地说……”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5、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王维此时的心情可用书上的哪句话表达?(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指导感情朗读第一句
3、联系上文,体会王维的思绪万千。(两个省略号)
4、师: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5、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上台诵读。
设计意图:
一、绕课题质疑
课 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 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
“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
二、抓好词练说
“运用从模仿开始”。针对第二段好词多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这样,课文规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
三、创情境激情
1、在教学第三段前,先让学生静听一分钟音乐,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共思、共忧、共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
四、扣文解诗意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总把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风的忧伤
- 我也追星
- 人生
- 我心中的无锡博物馆
- 学习心态
- 呼唤的力量
- 散步思飞
- 扬长,或许是最好
- 奇迹由自己创造
- 妈妈,不要这样爱我
- 我在成长
- 让我们“再见小时候”
- 蒲公英般的天使
- 老师,你知道吗?
-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 看性格 知疾病 早预防
- 人若微尘(组诗)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
- PDCA循环模式在提高内科系统病人满意度中的运用
- 试析如何在妇女健康促进工程中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功能
- 明朝早饭吃啥?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 宽阔及其他(组诗)
- 浅谈院前急救(附30例死亡病例分析)
- 六祖慧能故乡打造“中国禅都”
- 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 囊膜夹持固定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的临床观察
- 不是生来偏爱兰
- 中药饮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再分流治疗体会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二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一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四
- 《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设计二
- 《诺贝尔》教学设计五
-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一
- 《诺贝尔》教学实录及点评
-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三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
-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编辑对联张扬个性——《负荆请罪》课堂教学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