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1
教后反思
山泉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这是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现代白话短文中。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会到诗人对华山雄伟壮丽赞叹之情。
考虑到本文的内容对于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的学生来说,不算太深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按照“读课文——找词句(划出文中反映诗句意思的词句)”的方法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阅读自学的基础上,我分别出示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诗,请学生联系课文词句谈诗意的理解。这样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有关词句,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此类课文的学法,可谓一箭双雕。
板书: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华山真高呀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对于华山的“高”,学生从诗句和词句的字里行间都能有所发现。有一孩子竟然能发现这首诗和李白的《夜宿山寺》写法一样,李白用伸手“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来凸显了山寺的高,而这首诗中,““红日近”、“白云低”凸显华山的高,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找到了“相似块”了,从眼前的景象想到了过去的表象。由此看来我们平时教学拓宽孩子的语言基础还是很有好处的,古诗的积累对学生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正如小语专家张庆老先生提出的“布云之说”,我们不知道哪一片云彩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雨,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可以尽可能的多布些“云”,总有一天这些云彩会下雨的。今天我已经看到了透明的雨滴了
在学习《咏华山》的课堂中,孩子们华山高大的理解很到位,如何让孩子领略到华山的壮美,看文章似乎没有介绍什么美景,看来还是要引进必要的课外资源了。主意已定——
我再次让孩子走进诗歌当中,华山除了高,你还感受到什么?
“华山像是仙人住的地方了,白云在它的腰间飘来飘去。”
“华山上一定会长很多树木的,一定是绿色的大山、”
“华山头顶上是蓝天、红日也很美丽。”
“是的,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它很壮丽,老师给你们看看一段风光片。”
孩子们在欣赏图片之后,也和宋代的寇准一样情不自禁地再次吟诵: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五根手指头的谈话
- 论“请家长别给孩子压岁钱”
- 我的邻居
- 二个尔广
- 生命的价值
- 知荣明耻诚可贵,自身做起价更高
- 逆境中的希望
- 轶可精神
- 感恩的心
- 小细节与大智慧
- 09,重新来过
- 成长,别烦恼
- 看《假文盲》有感
- 大象和猴子
- 20年后回故乡
- 灰指甲?急寻3种人
- 预防直肠癌,从定期肠镜检查开始
- 骨折康复期,怎样动,如何吃
-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冠心病
- 身体发困勿轻易“足疗”
- 食欲不振,用点紫河车
- 视力听力下降竟是脑肿瘤作祟
- 莫让“路怒症”控制你的方向盘
- 人乳头瘤病毒的真情告白
- 切不掉的坏肿瘤,可以“冻死”它
- 眼病防治四大误区
- 肺部“小结节”是癌症吗
- 慢性胃病慎用药
- 科学新发现 眼病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 “肠炎灵”究竟为何药
-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
- 《但愿人长久》教材解读之二
- 设疑促读 以读感悟 述中积累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
- 《珍珠鸟》文本解读
- 《春联》说课稿
- 《春联》教学解读
- 《三袋麦子》教学谈一
- 《三袋麦子》教学谈二
- 《蒲公英》教材解读一
- 《小稻秧脱险记》教材解读
- 《石头书》教材解读
- 一场快乐与忧伤的纠结
- 《哪吒闹海》说课
- 《天安门广场》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