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1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芳香扑鼻、附近”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萨少一家人学习,自学保护弱小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人新课
1.板书课题。
2.“我”指的是谁? 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问。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同,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弱小、闷热、蔷薇、聊天、滂沱大雨、低垂、娇嫩、纤弱)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人。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纤弱:柔弱纤细,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分两部分,边读边想:课文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游玩明萨沙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沙不承认自己足最弱小的。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①讨沦。
时间:假日 天气:闷热
地点:森林 人物:一家人
②小结。
2.细读第2—8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森林美好的句子用“一”画出萨沙一家人相让雨衣的句子。
①讨论后出示句子。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
指导看图,理解“一丛丛”。练习用“芳香扑鼻”说话。
②看图理解“大雨如注”。
森林是这样美好,一家人坐在草地上,有的聊天,有的看书,心情多舒畅啊!突然天空下起厂大雨,课文中哪个词形容雨大的?
(大雨如注——雨下得真大,好像是从空中灌下来的)
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萨沙的家人是怎样互让雨衣的?
③出示第
5、6两句话。
指名渎,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他们仅有一件雨衣,每个人想到的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最后雨衣让给了最小的萨沙)
指导朗读。(“赶忙、又、却”要重读,出来)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过渡:萨沙的家人在大雨中相让雨衣
(2)理解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姐姐在大雨中是怎么做的。
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弱小者)
指导朗读。(强调“每个人”,用肯定的晤气渎)
指名读,齐读。
(3)指导看图,学习第7自然段。
萨沙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是怎么做的?(看图:萨沙把雨衣盖在了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亡)课文是哪一个白然段告诉我们的?
指名渎第7自然段。用“A”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朝着、走去、掀起、盖在)
理解“滂沱大而”、“娇嫩纤弱”。
指导朗读。
(4)理解萨沙的话。
“现在我该巧;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萨沙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
自己弱小的蔷薇花)现在他保护了比指导朗读。(要把萨沙能保护弱小者那种自豪的语气读出
来)
(5)指导分角色朗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萨沙的三次问话要读出天真、可爱的语气妈妈的话可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生活中,同学们在今后的也应当像萨沙—家人那样自觉保护弱小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积累成语。
3.造句。
附近…… 。
芳香扑鼻…… 。
资料提供者:井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北京趣事
- 我喜欢的声音
- 美丽的广场
- 家乡巨变
- 家乡的变化
- 妈妈的爱
- 未来的房子
- 多功能黑板
- 我的路
- 一件难忘的事
- 好孩子小红
- 爸爸的心愿
- 小鸡的日记
- 深沉的父爱
- 孙小圣到此一游
- 又是一年清明节
- 凸凹之间:白云鄂博笔记
- 心中的麻黄山
- 私语(组诗)
- 一地酸涩的风花雪月
- 现在(组诗)
- 五月书(组诗)
- 凤飞飞兮久不还
- 在伊克昭偏远的山上(组诗)
- 指向(组诗)
- 退役运动员“摇钱树”排行榜
- 草原在我们的歌声里
- 爱之言(组诗)
- 你在远方还好吗
- 反对安保法案日本高中生走上街头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四
- 《黄果树瀑布》说课稿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一(附反思)
- 《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一
- 《黄山奇松》教学实录
- 《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课
-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设计二
- 《莫高窟》教学设计二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实录及点评
-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4
-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实录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三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设计
- 《莫高窟》教学设计三
- 在生与死之间感悟生命的价值——《艾滋病小斗士》教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