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1
莫把误读当“新意”
莫把误读当“新意”
——由对“你”的解读所想到的
“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一位男孩正深情地朗读着他喜爱的这段诗句。
“他读得怎样?”老师征求小朋友的意见。
生A:他读得很好,很动情。
生B:他把最后一行的“你”读成“您”了。
师:好,你听得真仔细。不过,老师请大家想想,把书中的“你”换成“您”字可以吗?
生C:可以,用“您”念起来好听,还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师:对,老师也觉得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把“你”改成“您”字,改得多好啊!把这一段一起再读一遍。(生齐读时都把“你”读成了“您”)
这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实小朱以秀老师执教《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片断,这一教学环节引发了听课者的讨论。执教者强调这一环节的处理符合新课标精神,着眼于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又有机渗透了尊师教育。很多评课者也对此予以了充分肯定,最后,主持人建议把这篇课文中的“你”改为“您”字。
上述观点和做法笔者不敢苟同。学生把课文中的“你”读成了“您”,当然属误读。至于是否能把“你”改为“您”字,应另当别论。“您”是“你”的尊称,文中如用“您”称老师自然是适宜的。例如苏教版第七册第5课《老师,您好!》一文中,用“您”称呼老师显得自然、庄重。然而,《一株紫丁香》文中9处都用“你”称呼老师,绝非误用,将课文反复吟诵几遍,便会体悟到作者用“你”的妙处。
首先,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写的是几个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一事,并由此展开想象,从而倾吐孩子们心底的声音:“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些美好的心愿发自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他们与老师之间已没有了距离,而是亲密的伙伴和朋友,这个“你”字不正表现了这种关系吗?曾记得国庆35周年大典上,北大学子激动地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手写横幅。是北大学生自傲不尊?当然不是。然而,在这庄严、盛大的场合里,这条小小的横幅却格外引人注目、令人称道,正是因为它反映了人民与小平这位伟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课文中“你”的使用可以说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从朗读的角度考虑,全诗的基调轻盈、舒展而优美,用“你”字比用“您”字,更能表现出这种意味。
由这一教学案例看来,语文教学要切实体现新课标精神,绝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变变花样,关键还在于教师要自觉认真地去研究“文本”,善于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善于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启迪和诱导,否则,就容易走入误区,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削减语文教学应有的魅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件有意义的事
- 我
- 我的自传
- 第一次炒鸡蛋
- 汇聚颗颗爱心,点燃片片希望
- 假如我有七十二变
- 难忘的“第一次”
- 彝族——祭龙节
- 校园的四季
- 我的小狗
- 小乖乖
- 运动会
- 打篮球
- 我,不平凡
- 我们的家
- 寻找桃源(外二首)
- 三都澳(组诗)
- 林何曾的诗(十二首)
- 梦断双桥人不回
- 法与德的契约之思(创作谈)
- 那些深埋在文字里的道德困境(作家读作家)
- 余象斗的雕版
- 一天(组诗)
- 梦里的美丽乡愁
- 从此以后(组诗)
- 生命之舟(外二首)
- 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外一篇)
- 自始至终,我只是经过(组诗)
- 婚礼上弹吉他唱歌的小士兵(外三首)
- 一个人的成长史
-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一
-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二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实录
- 《诺贝尔》教学设计一
- 《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三
-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设计一
-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二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一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活动单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四
-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三
- 《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一课时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二
-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