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1
《桂花雨》作家简介
(1918~)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同学之间
- 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
- 我的奶奶
- 我的爸爸
- 我的外婆
- 我的同学
- 我的好外公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母亲
- 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考试之后的我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漫谈肖像漫画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相约博物馆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屈原的一生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雨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