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卢沟桥烽火》背景资料

《卢沟桥烽火》背景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4-12-25

《卢沟桥烽火》背景资料

1、卢沟桥一瞥

卢沟桥在北京郊区的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全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桥组成。每个石拱桥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联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联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这座联拱石桥却完好无损。卢沟桥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十分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桥下的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来过中国,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栏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我国军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的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事先经过精心策划,派它的守备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近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轨。然后,日本关东军诬蔑中国东北军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日本守备军,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开始了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

事变发生后,几十万中国东北军遵照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主动撤退到山海关以南。日军在一夜之间就占领了北大营和沈阳城,第二天又占领了长春。蒋介石严令东北军力避冲突,不得抵抗,迫使19万东北军退避关内。到1932年2月5日占领哈尔滨为止,日军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侵占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和无尽的宝藏,都被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断送得干干净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3000万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时间长达14年之久。

3、卢沟桥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以后,通过《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兵不血刃,攫取了华北的许多权益,接着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整个中国,企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的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国庆全家去钓鱼
成长中的一件事
和爸爸一起割谷子
奇乐农庄一日游
暑假澄江之旅
我和爸爸争电视
南山广场看鸽子
和妈妈吵架后我懂事了
精彩的辩论会
表哥的的柴门不见了
暑假请校长吃饭
暑假妈妈带我去学游泳
给小鸡洗澡
快乐的星期天
我们要自信
人格权法的发展与我国的民事立法
我国民事诉讼保障制度的完善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下)
试论我国隐私权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两种划拨土地使用权及其并轨问题
铁路旅客遭受意外伤害应如何索赔
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
浅谈交通肇事责任中的责任承担
对执行申请人举证责任的质疑
民事强制执行法性质
当前民商事案件审判中适用法律
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方法论地位
试析当前民事审判效果的价值取向
因侵犯他人人身完整权而承担的侵权责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第8册<猫>教学设计
面向全体 读说结合──《蟋蟀的住宅》教学评析
白杨教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几点冷思考
《她是我的朋友》课例
关于《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在春姑娘的诗意心灵中徜徉
“个性阅读”的一道风景线──《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叙事
简笔画、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妙用──《爬山虎的脚》教后记
《蟋蟀的住宅》教学导入
表演,理解词语意义的妙招──《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赏析
《蟋蟀的住宅》教学后记
《巨人的花园》教学后记与反馈
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