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播一颗美的种子在学生心灵
《狐狸和乌鸦》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早已了如指掌,有些孩子甚至已读过很多关于这个故事的续编。虽然学生对课文很熟悉,但毕竟还是要教的啊。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教?思索半天,并没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课间,忽见两个孩子边笑边指书本在大声发表自己的“高见”,只听一位说:“这只乌鸦太笨了!”另一位说:“是啊,狐狸很聪明!”孩子“独特的高见”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已走入了课文价值取向的误区。我想,这就是这篇看似熟悉又简单的课文的“不简单”之处。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好这一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在想: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要求教师先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探究。诸如我所听到的孩子对狐狸赞赏对乌鸦鄙视的“独特体验”显然是有悖于课文价值取向的。如果说狐狸的狡诈欺骗行为被认为是“聪明”的话,那么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怎样的影响呢?都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所以,这样的“独特体验”教师显然是不能轻易苟同的。教学时,我们可结合插图,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演一演这个故事,抓住狐狸的表情、语言来体会它欺诈的嘴脸。而学生对乌鸦的“偏见”,教师也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让学生明白乌鸦其实很聪明,还可引导学生联系声母“y
w”的教学,回忆语境歌“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让学生明白乌鸦是最懂孝道的鸟儿。这课中的乌鸦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话才上当受骗的。而明白这一点,正是学习这篇课文真正的价值所在。诚实,但不轻信,这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应适时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这颗美的种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童年趣事
- 茹冰的棋子
- 快乐的网络
- “0”的收获
- 一次愉快的合作
- 我的一次成功经历
- 一件开心事
- 读书最乐
- 此人
- “第二世界”称王记
- 蒋丽婧,我想对你说
- 手牵手的旅程(1)
- 放假了,我们去撒野
- 钢笔里的诚信
- 一次有意义的谈话
- 野生盾叶薯蓣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要点研究
- 海洋动物特种兵
- 计算机理论探析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
- 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的研究对策
- 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探析
- 计算机理论试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儒道伦理思想与构建当代企业生态伦理
- 远古时光中的生物
- 菲军方:海军装备老旧无法保障渔民在南海安全
- 专家称菲律宾在南海对华强硬因美国背后支持
- 代谢综合征与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的比较研究
- 计算机理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维信息空间探析
- “学案导学”六环节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
- 计算机理论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 计算机理论如何上好计算机的实践课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6
-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4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3
-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日记两则》教学设计3
- 《假如》课文内容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5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2
- 《假如》教学设计
- 《日记两则》教学设计4
- 《窗前的气球》课文内容
- 《识字6》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