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美就一个字
读这一课,感觉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美。
图美,文更美。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而插图是教材的辅助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形象地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这篇课文的插图以蓝色为背景,描画了丹顶鹤在空中展翅飞翔以及在湖边悠闲活动的场面。两幅插图色彩鲜明,把丹顶鹤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与第一幅插图相对应的是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以及第三自然段中“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这一句。
读这些文字,眼前仿佛看到“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从远处飞来”,它们边飞边“唱着嘹亮的歌儿”。这歌声伴着它们美丽的身影由远及近,并又渐渐远去,让人不由得产生无限遐想。如果说这是一幅动态的、像放电影般美好的画面,那么课文的第二幅插图让我读到了更丰满的美。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图画。
课文
二、
三、四自然段的教学都可围绕这幅图展开。教学时,我们可截取画面中静立的那只丹顶鹤作为特写镜头,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它的外形美(颜色美),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反复朗读文本词句,寻找“洁白、黑、鲜红”等表示颜色的词语,体味丹顶鹤的色彩美,抓住“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等词语体会丹顶鹤与众不同的修长体型,感悟丹顶鹤是多么逗人喜爱。选取这只静立的丹顶鹤作为欣赏对象,结合相关的文字,学生能较快地将丹顶鹤美丽的形态映入自己脑中。结合二三自然段的教学,我们可让学生发挥想象,画一只美丽的丹顶鹤,这样一来,学生对丹顶鹤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丹顶鹤在湖边生活的整幅画面,这又将学生从静止的画面带入动态的画面中来。此时,我们可结合第四自然段文字以及第三自然段中“引吭高歌”、“高雅”等词语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看着图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丹顶鹤在湖边活动的情景,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丹顶鹤优美的姿态和丹顶鹤生活的无忧无虑。再欣赏这幅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自由、安逸、和谐,表现得是那么淋漓尽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和谐美吧。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可联系第一自然段展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第二故乡”、“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度过整整一个冬天”等词句,体会丹顶鹤对这儿(黄海之滨)的喜爱,从而进一步体会人们对它们的关爱,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课文美丽的图画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想,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带领学生凭借插图中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放飞他们的想象,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让他们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家是个小型动物园
- 皎洁的月光
- 我终于学会了下围棋
- 读《夏洛的网》有感
- 日全食
- 脱棉衣
-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 让生活更美好
- 蚕宝宝生长记
- 春暖花开
- 我想要个机器人
- 发新书啦
- 我爱读书
-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 游乐园
- 以神塑形,意象万千
- 审美与审丑
- 浅谈戏曲表演的艺术技巧
- 浅谈艺术中“意”与“象”的关系
- 设计的再创造性
- 银元鉴定初探
- 通用设计视野下的启闭研究
- 浅谈书法中文字的“本体”与“载体”地位
- 浅谈紫砂艺术之仿古如意
- 关于城市家具隐性化的设计研究
- 浅析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设计创新策略
- 西方文论中“艺术”与“文学”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
- 漫谈紫砂工艺
- 艺术中的仪式化手势与表现
- 论技术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之一
-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夜晚的实验》简要教学思路
-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一(学生活动单)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之二
-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
-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 李清照词 (义乌版)
- 《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第二教时)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
-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之一
-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