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材解读三
徐文飞解读教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合肥市逍遥津小学
徐文飞“给”永远比“拿”愉快!本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上文《大海中永生》讲的是国家领导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而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家庭成员父子之间的爱和奉献。这一点通过朗读课题就能得知。其中的“和”字,告诉我们文章是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那么二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是写儿子探望父亲,为父亲种花,父亲赏花的事。后一件写的是,高尔基写信表扬并教育孩子的事。前一件事情体现的是儿子爱父亲,后一件事情说明的是父亲爱儿子。前一件事情是“因”,后一件事情为“果”。前面的儿子爱父亲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后面的父亲爱儿子却是有意识的。其实这一点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出端倪了。文中说“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一个“很爱”,宛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没有这个“爱”的前提,儿子不会想到去回爱(探望)父亲,没有这个前提,父亲也不会去欣赏儿子种的花,不会在花丛中睹物思人,想象到儿子的笑脸。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后面的写信教子。这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也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最无私的奉献——“给(爱子女)”永远比“拿(期待子女的回报)”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一个层次。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它,并不容易。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书接上回,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
“美好的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这里倒可以让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美好的东西”。这是由具像到抽象“抽取”过程关键的一步。这点突破的好,后面的第三部分哲理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因为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需要你,喜欢你。“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纵观全文,作者乘坐“爱”的专列在父子之间来回穿梭。并由己达人、由内而外、由近到远。提炼出“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哲学真谛。在课文的最后,编者刻意安排了请你代笔,帮助高尔基的儿子写回信的练习。就是要看一看,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完成了一个由文得意,由意(实际上是读者的感悟)再回到文(信的形式表达)的过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说说我的好伙伴
- 我的理想
- 我的爱哭鼻子的朋友
- 镜子中的我
- 小小的我
- 小小的我
- 我爱我的巧手妈妈
- 镜子中的我
- 我爱爸爸
- 好同桌
- 我爱我爸
- 她
- 镜子中的我
- 一个热爱音乐的人
- 臭蛋儿
- 外景体验式节目的创新之道
- 书店还在卖书吗
- 忆参加土改工作团
- 敬老院的纠纷
- 凝聚奋进力量 明确前进方向
- “当代阿炳”张治平
- 以诗会友应征稿选登
- 慢性胃炎并非遗传所致
- 三台县注重“四个”引导 增强离退休干部“四心”意识
- 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吗?
- 鸟类求偶炫耀之“勤劳获爱情”
- 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闻法设想
- 世界上十座著名的科技馆
- 历史片溃败,“小妞”登场
- 乐山举行老干部情况通报会
-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 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南
- 对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思考
- 高中“小说与戏剧”课程目标的问答
- 找回语文课程标准对“体验”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策略
- 武侠进课堂,语文不虚伪!
-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
- 语文课贵在自然
- “大语文”教育刍议
- 新课程语文高考的初步设想
- 中学课本中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
- 与语文新课标握手
- 十二个有用的语文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