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让顽童懂得细腻
我的身边没有《花瓣飘香》的参考书,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把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花瓣飘香》这一课如果排成课本剧会更有味道,建议大家一起把这篇文章改写成剧本。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崇拜的人
- 我
- 我的朋友
- 我的妹妹
- 奶奶回来了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
- 母爱无私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最敬佩的人——尼古拉特斯拉
- 妈妈的爱
- 这就是我
- 我的父亲
- 老师的……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要点
-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 高考作文逼你做假把式的人生哲学家
-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 教学设计要根据文体特点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 浅谈执教《共同的家》教学感悟
-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