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5
《寓言两则》教材解读一
希望从整个教材体系中来把握寓言的意义和特质。纵向视角:在十二册教材中,中国古代寓言只出现了《揠苗助长》《鹬蚌相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后两则以成语故事的题目出现),在五年级出现了《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包括整本书阅读。横向视角:汪晓铅先生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中,寓言也仅仅是为了“教材体裁多样”一带而过。那么学习寓言,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李庆明先生曾说,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寓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使得儿童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判断、推论,把儿童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思辨、体察能力。不可否认,虽然也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来自民族文化的大花园,而且对思维训练有特殊的作用,但中国古代寓言在当下和成语、古诗、韵文相比,被过分边缘化是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潜心会文,走进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角色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揠苗助长》中农夫焦急的心理和愚蠢的举动令人忍俊不禁,细细琢磨,又发人深省。千年以前,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我估计,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庄稼生长要按自然规律,否则适得其反。
为什么故事偏偏把深刻的寓意寄托在这个农夫的形象上呢?是因为这个故事通俗易懂,能启发人们思考吗?跳出情节,品味文字:“巴望”和“十分焦急”突出了农夫的“操之过急”,“往上拔”和农夫的话语则显示了他的可笑和愚蠢。学生会知道:农夫的傻体现在用拔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文本意犹未尽,很多老师采用表演方式补白:儿子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你们又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以此概括道理。从个别现象推到普遍道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自然发展规律。
或许,这个概念需要教师去巧妙归纳、、提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建构起对寓意的理解、把握。《鹬蚌相争》细读之下漏洞频出,鹬被夹住嘴怎么说话呢?鹬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对付蚌了吗?撞碎、甩脱可以吗?基于儿童的文化,我们界定为寓言的本身就是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童话,写故事的人或许用意根本不在乎故事的漏洞,而在于一种情趣,一种大众都能理解的文化,给普通老百姓的教育素材。只不过这样的形象恰好选定了“鹬蚌”而已吧。真理是恒定的,而故事载体可以有千千万。
流传千年,人们因熟知而习惯了,鹬蚌和渔夫已经成为特定不变的文化符号,成为“两败俱伤”约定俗成的代言。“两败俱伤”这个词需要提炼,架构起寓意和形象、寓言故事的联系。文本中,反映形象尖锐对立,固执不让的词句比比皆是:猛地、牢牢地夹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在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中,猜疑深重,无法调和,于是结局在所难免,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鹬也在劫难逃。
教学中,读懂词义、读顺课文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通过朗读、讲述完成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获得寓言的意趣,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入寓意的本质。教材后面的问题“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提醒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对寓意的认识。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的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寓言原文让学生欣赏,开掘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语言根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黑夜漫过我的忧伤
- 注定要失去的不要太在意
- 年华似水,似水年华
- 回首沉重,转身向前
- 此心若水水成冰
- 叶,无声地飘落
- 绝路求生
- 崇拜
- 呆傻的日子
- 比你幸福
- 午后阳光
- 那些记忆不曾遗忘
- 痛苦的思念
- 左手右手
- 幸福的颜色
- 生吃番茄有利伤口愈合
- 看美景可缓解心理压力
- 提高医院病例档案的管理水平研究
- 如何知道器官老化?
- 美国的“行人优先”
- 八种自测知健康
- 有些喷嚏也危险
- 刘国安教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经验
- 钙离子阻断剂对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 瘦素在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吃冷米饭不能减肥
- 医疗设备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老人欢迎“医养结合”
- 细节管理在手术室接送病人中的应用
- 以乐养生,以善养心
- 《我喜爱的动物》习作教学设计
- 《分一分》教学设计
- 《蝴蝶歌》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月亮圆圆》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江南》一课教学片断分析
- 《月亮圆圆》教学设计
- 《猜谜语》教学设计
- 一年级口语交际《我喜爱的动物》教学设计
- 《汉字娃娃找朋友》教学设计
- 《我喜爱的动物》教学设计
- 《江南》教学设计
- 《猜谜语》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