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8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 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 有学习成语、积极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累并灵活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
2 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有趣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十分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 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掌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 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伸。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 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老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②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③全班交流,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
④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①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②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③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④结合最后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⑤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心存侥幸。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①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②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③读最后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该怎样读。(伤心、难过、后悔)
④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讨论。
⑤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一事无成)
⑥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希望→失望)应该怎样读呢?
⑦演一演这个故事。
⑧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 自主积累更多的成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奶奶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爸爸
- 我的同学
- 我的母亲
- 我的爸爸
- 同学之间
- 考试之后的我
- 我的爸爸
- 我的母亲
- 我的外婆
- 我的好外公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母亲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漫谈肖像漫画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相约博物馆
- 屈原的一生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雨巷》教学设计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