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4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渲染气氛
1.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进入情境。
2.教师:从刚才的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离别时的淡淡惆怅与不舍……)
3.教师:是呀,古往今来,友人的远去总是让人牵挂。今天,让时光流回唐朝,让画面定格在两幅感人的离别图上吧。(板书课题。)
二、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你从这首诗的题目知道了些什么?
(送别的地点,人物。)
2.强调题目读法:芙蓉楼/送/辛渐
3.齐读课题。
4.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呢?
教师对作者写诗时的政治遭遇作补充。(王昌龄在政坛上多受谤议,仕途上很不得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读准
“平明”、“冰心”。
(三)再读课文,感悟诗歌的内容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辛渐由江苏镇江赴河南洛阳。(出示地图,指明“江苏镇江”“河南洛阳”的位置。)
2.师:路途遥遥,两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在芙蓉楼,他们依依话别。在诗人的笔下,勾画了一幅怎样的送别的画面呢?再读课文。
3.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写,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3)汇报。(说说诗文的大意和自己初步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品诗悟诗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配乐播放画面:夜晚,下起了蒙蒙细雨,天、雨和江水连成一片,天亮了,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话别,远处的山脉显得冷清苍翠。
(2)请学生谈看到的景象及自己的感受。
(3)结合图画,从“连江”、“楚山孤”入手,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以景烘托气氛的写法。
教师:当友人离别后,作者看到楚山,再看看自己,他会怎么想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江水或楚山被赋予了人的感情。)
反复美读诗歌第一、二行。在读中感悟离愁别绪。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互动,精读课文。
教师:在离别之际,作者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他请辛渐这样转告亲友,生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2)教师:这一句诗,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竟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诋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铄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他要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
(3)反复读第三、四行诗。
3.诵读全首古诗。
4.背诵古诗。
(五)总结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三、
学习第二首古诗
用学习第一首的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四、配乐书写古诗
五、诗歌整合,积累运用
1.教师:像《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这样表达朋友深情的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数不胜数,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只能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来诵读来体味。
4.师生共同交流送别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别董大》(高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成长的第一个台阶——学会坚强
- 鱼儿之恋
- 我的理想
- 美丽的蜕变
- 相处、分离
- 我的反思
- 母爱桥
- 我现在的班主任
- 菜场捉贼记
- 我爱我家
- 出租时间的孩子
- 悲伤的香樟树
- 我的时间
- 令人头疼的妹妹
- 因为有圆
- 探究新形势下创新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 “末班车”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婉约和儒雅
- 试论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与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措施
- 中西思维方式之绘画审美差异
- 油画中的光线意境论
- 综合文化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浅析永乐宫壁画的色彩残缺痕迹
- 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及培育机制研究
- 能动借鉴,风格彰显
- 山水画浅悟
- 与自然对话
- 现代设计中唐山皮影文化创新应用
- 苗寨的思考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一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二
-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一
- 《恐龙》教学设计一
-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二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 《槐乡五月》课堂实录
- “语”味浓浓,胜似槐香——《槐乡五月》课堂实录及点评
-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设计一
-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一
- 《狼和鹿》教学设计三
- 抓住对比 探究明理 ——《狼和鹿》说课设计及反思
-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
-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三
-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