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网上呼救 教案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1. 你喜欢上网吗?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2. 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3. 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4. 交流感悟,初步感受一个美国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的神奇。
(1)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
(2)桑恩看到呼救时是如何想的?
(3)桑恩为苏娜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 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1)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美国和芬兰的位置,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不久,苏娜获救。
2. 桑恩富有同情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2)“桑恩凝视着苏娜刚刚发出的信息……最后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①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抓住“凝视”、“赶紧”、“连忙”、“立即”体会桑恩富有同情心。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她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盯着电脑屏幕,他叫苏娜说出她所在的地址。
①“挺住!”一句中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语气坚定。)
②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③从“两眼盯着”中你体会到什么?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1)出示句子:“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体会艾眉的惊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娜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10分钟以后,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体会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 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出示句子:“不久,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娜。”想象救援人员遇到的困难,体会救助的及时。
四、拓展延伸
1. 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 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寸金桥
- 雪花
- 二十年后的故乡
- 美丽的观海长廊
- 美丽的大海
- 第一场雪
- 梦中的母校
- 雷雨
- 春天
- 春
- 我心中的那条龙
- 参观相如广场
- 第一场雪
- my school(我的学校)
- 美丽的校园
- 春节,学会分享亲情
- 养老保障 公平与效率同步迈进
- 农村小学日记教学新探
- 焦点·人物
- 老人最需要什么样的孝
- 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 2月特别提醒
- 过年回家为啥和父母没话说
- 高校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研究
- 视野·观点
-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教学问题与教学改革探讨
- 听力是学好英语的“破冰”之力
- 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境遇及对策研究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技巧
- 扎紧制度笼子,让监督更有力
-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 让这节课再“无趣”一些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 《猴子种果树》的新思考
- 《精读与略读》反思
- 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 由“火红的太阳”所想到的
-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 我教《秦兵马俑》
- 体验失明——我教《海伦.凯勒》
- 轻松提高孩子的识字量
- 《识字4》教学反思
-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体验失明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