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4
16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 诗两首
观书有感 神奇的书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云的故事
- 《皮球和针》的读后感
- 我的爸爸
- 母亲节
- 雷雨
- 工人节
- 心爱的自动笔
- 我要对老师说
- 一起吃山芋
- 沙发“地摊”
- “米奇”小花伞
- 手机游泳
- 最好玩的游戏
- 山楂
- 美丽的海洋世界
- 让爱滋润每一颗种子
-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 论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 浅谈中国画的装饰意味
- 关于完善我国社区调解制度的经验借鉴和建议
- 评《画继》
- 论《消失的地平线》的浪漫主义倾向
- 不完整的圆
- 试论书法创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量刑规范化若干问题简论
- 论《赵氏孤儿》的复仇模式及产生的悲剧风格
-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 围城里的挣扎
- 流亡者之歌
- 建立健全帮扶弱势党员群体相关机制的思考
- 《云房子》教学设计四
- 《莫高窟》说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 《云房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方案 教案教学设计
- 《莫高窟》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狐狸和乌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四
- 第一册全册教案:说说我自己认识新朋友、汉语拼音、积累与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
- 《青松》教学实录
- 《要好好学字》教学设计三
- 《青松》教学设计一
- 《云房子》教学设计五
- 《四季的脚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月月花、农谚两则、十二生肖歌、川江夜航、山雾、水妈妈的孩子们、新疆天鹅湖、三兄弟、让猫头鹰好好睡觉 教案教学设计
- 《云房子》教学设计三
- 《青松》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