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三、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板书设计
一只贝
可怜
丑陋
可敬
学生赞美贝的语言(学生写上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们这群女孩
- 当班长的滋味
- 难忘的老师
- 会“变脸”的爸爸
- 记忆中的老王
- 我的父亲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我的妈妈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八只手
- 老师,您真好
- 我的好朋友
- 相约博物馆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漫谈肖像漫画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屈原的一生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雨巷》教学设计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