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7
《游子吟》教学设计之三
一、复习回顾方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
(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
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二、教学《游子吟》
1、整首诗,自由练读,自悟情感,并指名读,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2、小组学这首诗。
3、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
(1)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
(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
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
(3)明诗义: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4)悟诗情: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再次吟咏本诗。
(5):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背一背古诗:
(6)我创作:(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三、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与诗义。
2、完成课中没有完成的诗歌创作。
3、为母亲做一件事,感谢母亲。
四、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音乐可以激发灵感,在感人的音乐中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情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创作,进一步升华那份朴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爱——母爱。
那么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就不单单是理解背诵,而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 我想要个机器人
- 日全食
- 脱棉衣
- 发新书啦
- 皎洁的月光
- 我爱读书
-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 让生活更美好
- 我家是个小型动物园
- 游乐园
- 我终于学会了下围棋
- 蚕宝宝生长记
- 春暖花开
- 读《夏洛的网》有感
- 浅谈艺术中“意”与“象”的关系
- 漫谈紫砂工艺
- 西方文论中“艺术”与“文学”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
- 关于城市家具隐性化的设计研究
- 浅析我国工业产业发展的设计创新策略
- 浅谈戏曲表演的艺术技巧
- 浅谈紫砂艺术之仿古如意
- 艺术中的仪式化手势与表现
- 浅谈书法中文字的“本体”与“载体”地位
- 以神塑形,意象万千
- 审美与审丑
- 设计的再创造性
- 论技术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银元鉴定初探
- 通用设计视野下的启闭研究
-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之二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及评析
-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之二
- 陈建先老师《螳螂捕蝉》教学赏析
-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课堂实录
-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之一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之一
- 《三打白骨精》教学实录
-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设计
-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第二教时)
- 李清照词 (义乌版)
- 《夜晚的实验》简要教学思路
- 《卢沟桥烽火》教学设计一(学生活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