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绿色的小岛
- 假如命运选错了你
- 感恩父母
- 进与退的策略
- 做张贺卡送给你
- 爱的力量
- 用“一会儿...一会儿...”写的小作文
- 神秘月食
- 我的小学生活
- 看图作文
- 春风闹园
- 亮出你自己
- 晨雾
- 最熟悉的陌生人
- 感动
- 电气设备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
- 一个打败了时间却没战胜自己的作家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 香港“占中”事件的法理学思考
- 做硬盘也要拼设计
- 长江上游地区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及与相关区域比较
- 农林专业英语词句特点与翻译研究
- Dash Button为什么是个好主意?
- 另一个舞台“导演”
- 传媒业广告增长在于娱乐,移动广告还得等等
- 小红书还想继续“红”
- 宜家还能更省吗?
- 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舌尖上的X”结构体探析
- 35kV线路避雷器在电网中的防雷应用研究
- 《泉城》教学设计三
- 《泉城》课堂实录及反思
- 《一路花香》教学案例
-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二
-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教时)
-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二
- 《泉城》教学设计二
-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三
- 《泉城》教学设计四
- 《泉城》教学设计
- 《雾凇》教学设计
- 《雾凇》教学设计(详案)
-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 《维生素C的故事 》综合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