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8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传统的解释是睡觉用的床。可在有些资料上把“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有些教师看到这种说法后,认为这种解释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
笔者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了。”(马茂元)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把“床”解释为“井栏”,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西红柿
- 美丽的云台山
- 表弟
- 我的小伙伴
- 秋雨
- "网迷"舅舅
- 四季
- 藕
- 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 读《父母心》有感
- 可爱的小白兔
- 淘气的表弟
- 美丽的兴和广场
- 绿草地的哭诉
- 柚子
- 中国航海史上的男人、女人和太监
- 致远服务队胶州远家阿洛捐资助学活动等
- 山海交响曲
- 展讯·简讯
- 账期焦虑 2014年2期
- 山楂树下 2014年5期
- 爱在金秋 2012年9期
- 你知道吗?
- E116 2012年9期
- 彩虹之花 2013年3期
- 花艺欣赏 2013年5期
- 天府时尚梦
- 大剧院简讯
- 笔墨春华 2014年5期
- 关注慈善 2013年1期
- 冯至《杜甫传》(4)
- 谈“广成传舍”
-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在朗读中欣赏“月光”,在吟诵中感悟“启蒙”
- 《认一认5》教学设计一
-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
- 《望月》教学设计
-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 标点不是无情物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 周祖谟:《说文解字》概论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水》第二课时“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