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叠一叠》教学设计

《叠一叠》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0

《叠一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能自主发现汉字的又一构字规律——一个熟字重复一次或两次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3、能自己编儿歌归纳构字规律,提高自学能力,能够把字形、字义相结合来记忆生字,锻炼创新思维。

4、写字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区分字义。

2、能自主归纳构字规律。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制熟字卡片。

2、老师准备本课的生词卡片。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发现规律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前几课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识字方法?(加、减、合),节课,我们所学的新字更有趣。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共同讨论本课的构字规律。

3、全班交流。抽生到展示台演示:二个“木”相叠,三个“木”相叠,其余字让学生在小组内拼摆,讲解自己的摆法。

4、这种拼摆方法,我们叫作“叠一叠”。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读字、词

1、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对照生字表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3、合作学习:请小老师讲怎样学生字。

(1)读:读准字音(抽读、齐读)。

老师指出注意的地方(如:众是翘舌音,又读后鼻音)。

(2)讲:讲字形结构和记忆方法。

孩子们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个字?知道“林”为什么是两个木,“森”为什么是三个木吗?适时引导学生把“从”和“众”、“品”和“晶”、“林”和“森”对比起来记。

(3)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品”是品茶的品,品茶要几个人在一起用口慢慢地尝,所以,品就用了三个口。)

(4)练:口头组词、造句。

4、孩子们用多种办法记住了这些生字朋友,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

(1)问答游戏:抽生起来问,众生答。(如:问两个“又”,叠成啥?答:两个“又”,叠成“双”。)

(2)猜字游戏:同桌,互相自编字谜来猜。(如:一人跟着一人走)

(三)朗读短句,明确规律

1、齐读文中的短句。

2、请能总结出本课新字的构字规律?(一个熟字重复一次或两次就能组成一个新字)

3、孩子们真聪明,4人小组讨论:用不同于文中的短句来归纳本课的构字规律?(如:汉字娃娃真有趣,叠一叠呀成新字)

4、美读短文,配上动作齐读短文。

(四)指导书写,把握汉字结构

1、多媒体展示“民、从、友、林、朋”五个生字,认识新笔画,“”(斜钩),书空。

2、让学生仔细观察这5个字,哪些字的结构相同?板书:“林、从、朋”。师强调: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林”和“从”左边的捺变成了点。

3、指导书写“民”和“友”。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讨论要怎样写才漂亮?(如:“民”的第4画“一”,“友”的第二画“丿”)

4、在课后第三题中描一描,写一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感知这些字的笔顺、笔画和间架结构。

(五)自主实践,迁移识字方法

1、学生自编字谜让同学猜一猜:三日、二月……

2、看字猜义:焱、淼、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夏天的雨和雪
猪宝宝泡温泉
穿衣比赛
小柳树和小枣树
空调
小羊过桥
雷雨
我的玩具小首饰
小熊的自行车
独自在家
第一场雪
泡茶
期中语文考试
一场大雨
拔河比赛
基于改进层次法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主体选择评价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
质量屋中相关关系确定的灰关联方法及应用
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Cd的因子概述
遮阳系数对供暖与空调能耗的影响差异分析
浅谈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
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
基于SWOT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云背景下的数据库安全性研究
大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
利用粉煤灰制备多孔陶瓷砖的工艺研究
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学卷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中考作文审题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版_专题4_正确使用词语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三)试题及答案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一)试题及答案
教育部:今年高招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二)试题及答案
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
迎接“新课程高考”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