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西师大版《水妈妈的孩子们》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师:小黑板出示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读。
生:齐读第1段。
师:风伯伯不让孩子们找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这些是不是水妈妈的孩子呢?
生:不是。
生:是。
师:小朋友们再读:“但不能找……也不能找……”。再想想,他们是不是?
生:是!
生:不是!(争持不下)
师:出示简图(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海水),这些水逐渐变,他们有大有小,就像我们的人有大有小,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那如果他们有妈妈,应该是……?
生:水。
师:我明白了,他们的妈妈是水,那他们就是水妈妈的——孩子。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误区中走出。因为学生一读课文后,直观的感觉就是:水妈妈的孩子们就是乌云、彩虹、浓雾等变了形态的水,而从“不能找……也不能找……”中误认为泉水、溪水等不是水妈妈的孩子。)
师:好!小朋友们想一想,风伯伯要他的孩子去找水妈妈的孩子来,为什么又不能让他们找泉水、溪水,也不能找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
生1:因为这些水太常见了。
生2:因为它们都是水。
生3:……
师:(向生1)“常见”,你再说明白一点就是……
生1:经常看见。
师:经常看见的东西,那要找到它会比较……
生1:比较容易找到。
师:小朋友们,好好想想看,泉水、溪水这些好找偏不让找,风伯伯是想干什么呢?
生:是想考考他们。
师:考他们什么?
生:是不是聪明、能干。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却不容易明白。所以弄透这层意思,也是为课文的末尾一段风伯伯夸奖孩子们聪明打下基础。)
师:风伯伯的每个孩子们找到了水妈妈的孩子吗?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找到了。从课文的2~8段。
师:小朋友真聪明。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他们分别找到了什么?
生:齐读2~8段。
师:他们都找到了——
生:他们找到了乌云、彩虹、浓雾、露珠、白霜、雪花、冰山。
师:(板书以上词语)他答对了吗?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们都是水变的。
师:哦!真聪明,知道得这么多。那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他们找到了呢?
生:风伯伯说:“你们都找对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
师:太对了。你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乌云、彩虹……”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风伯伯的孩子是怎样一个个把水妈妈的孩子找来的?
生1:大娃回来了,抱着一朵乌云。
师:板书:“抱一朵”。答得太对了,老师要奖励他,大家欢迎他到讲台来,老师要奖励他一个东西。(生上台,老师拿出制作的“一朵乌云”图片)来,给我们抱来一朵乌云,并说给大家听。
生演示,背出:“大娃回来了,抱着一朵乌云。”
师:贴出乌云在黑板上。(然后依次讲解围着一条彩虹、捧着一团浓雾……)
师:我们都帮水妈妈找到了孩子,非常能干,非常聪明。大家一起来,看着黑板,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行吗?
生:抱一朵乌云;围一条彩虹……
(这一环节,通过简易自制的形象图片展示,让学生初步理解数量与名词搭配的准确性,如一层白霜、一片雪花、一座冰山,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也对乌云、彩虹等自然现象有一个更深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都像风伯伯的孩子们一样聪明,找到了水妈妈的孩子们。这些看起来不是水,也是水妈妈的孩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是水变来的。
师:水为什么会变成这些?你知道吗?
生:水一热就变成了云……冷了就变成了冰……
师:好聪明!(简笔画)水太热就变成极小极小的水珠升上很高的天空,天空很高的地方很冷,这些水珠就结在一块变成云。下雨之后,太阳一照,这些小水珠在太阳光下就出现七种颜色,成为彩虹。一到天气比较冷时,这些水珠就聚成一团,变成浓雾……
师:这节课,我们的小朋友很聪明、能干,知道了水妈妈有哪些孩子,还知道他们为什么是水妈妈的孩子。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多动筋想问题,多读书,我们还会比风伯伯的孩子们更聪明。(下课)
(这一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点水的三态常识,但又不能从物理学上讲概念,所以通过简笔画方式,直观地感受一下,并结合生活常识进行理解。)
板书设计:
5、水妈妈的孩子们
大娃抱一朵乌云
二娃围一条彩虹
三娃捧一团浓雾
四娃采一颗露珠
五娃披一层白霜
六娃摘一片雪花
七娃背一座冰山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水变为云、雾、虹、霜、露、雪、冰,在生活中常见,但要二年级学生初步明白原理,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是语文课,又不能上成科学课,因此水的三态原理需通过直观而形象的画面演示,来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踊跃表达,积极演示;二是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抱、捧、摘等动词以及一朵、一片、一层等数量词;三是快速地记住了第2至8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参观相如广场
- 雷雨
- 第一场雪
- 梦中的母校
- 美丽的观海长廊
- 寸金桥
- 美丽的大海
- 春
- 二十年后的故乡
- 春天
- 美丽的校园
- 雪花
- 第一场雪
- my school(我的学校)
- 我心中的那条龙
- 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 过年回家为啥和父母没话说
- 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境遇及对策研究
- 养老保障 公平与效率同步迈进
- 高校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对策研究
- 2月特别提醒
- 春节,学会分享亲情
- 听力是学好英语的“破冰”之力
- 老人最需要什么样的孝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技巧
- 扎紧制度笼子,让监督更有力
- 视野·观点
- 农村小学日记教学新探
- 焦点·人物
- 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教学问题与教学改革探讨
-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 轻松提高孩子的识字量
- 《识字4》教学反思
- 《精读与略读》反思
-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体验失明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后记
- 体验失明——我教《海伦.凯勒》
- 由“火红的太阳”所想到的
-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 让这节课再“无趣”一些
- 《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 《猴子种果树》的新思考
- 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 我教《秦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