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31
《青松》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第一课时
一、旧知导入
1、 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
二、初读求正确、流利
1、 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 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
3、 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4、 指名读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5、多种形式朗读,强化字音,评价是否注意了诗的节奏。
三、学习生字
1、 本课6个生字,“挺“字要具体指导,注意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右边部分是“建字底”。其它字可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2、 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一读理解诗意
1、 上节课,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这首诗怎样写我们熟悉的青松的?请小朋友自己认真读一读,相信你有很多地方自己能读懂,实在不懂的一会儿你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
2、 学习第一二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看图释疑。
学生可能对“挺且直”不理解,可做如下引导:
请你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厚厚的雪聚集在松枝上,这时的松树,是个什么样子?(松树笔直的站立着)
你能做个挺且直的姿势吗?
你的身上压着厚厚的雪,但是你却傲然挺立,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找生读,同桌间读。
听了你的读书,老师知道你读懂了这两句诗,加上你的想象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3、学习第三四句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 过渡:上面的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宁折不弯,多么可敬啊!我们接着读后两句,看看陈毅元帅又想到了什么?
(2) 按前两句学法,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
这两诗中的“高洁”一词学生有的可能理解,可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集体补充。
(3)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再次引导:冬天到了,许多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松树怎么样呢?(树干笔直,树叶苍翠,这就是~高尚。)
看图:想想雪化之后松针的颜色会怎么样呢?(更加苍翠、碧绿 ,这就叫纯洁)
你就是大雪重压反而更加苍翠碧绿的松针,你现在带上这种感觉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你能用青松的口气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你想知道我们松树的高尚纯洁吗?冰雪马上就要融化,那时你再来看吧!)
5、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二、再读体会诗人情感
1、小朋友知道这是陈毅元帅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吗?请你们读读《练习与测试》中“小资料”中的这段话。说说这里大雪指的是什么?(经济困难)青松指的是什么?(中国人民)
2、你现在就是面对困难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你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3、请小朋友看一看127页的读读背背,图中是为了建立新中国,在敌人的屠刀下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烈士们,他们就像脚下的宁折不弯的青松,你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
三、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四、作业
背诵《红梅》和《秋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柚子
- 美丽的云台山
- 西红柿
- 秋雨
- 四季
- 绿草地的哭诉
- 读《父母心》有感
- 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 美丽的兴和广场
- 淘气的表弟
- 藕
- "网迷"舅舅
- 我的小伙伴
- 可爱的小白兔
- 表弟
- 山海交响曲
- 天府时尚梦
- 山楂树下 2014年5期
- 花艺欣赏 2013年5期
- 大剧院简讯
- 账期焦虑 2014年2期
- 致远服务队胶州远家阿洛捐资助学活动等
- 中国航海史上的男人、女人和太监
- E116 2012年9期
- 笔墨春华 2014年5期
- 你知道吗?
- 关注慈善 2013年1期
- 展讯·简讯
- 彩虹之花 2013年3期
- 爱在金秋 2012年9期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 试论中学经典诗文中“水”意象的多元意义
- 《望月》教学设计
- 谈“广成传舍”
-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水》第二课时“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 周祖谟:《说文解字》概论
- 《认一认5》教学设计一
- 冯至《杜甫传》(4)
- 标点不是无情物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二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在朗读中欣赏“月光”,在吟诵中感悟“启蒙”
- 略谈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