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0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一
课时目标:
1、理解童话故事内容,能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客观正确的评价他人,注意语言得体。
3、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袋麦子。(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三袋麦子是土地爷爷送给谁的呢?
3、指名回答,板书:小猪 小牛 小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过渡:这口袋麦子在小动物们的眼中分别是怎么样的?他们看了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学生用心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同时思考上述问题。
2、交流:
(1)第二自然段:
想法:
开心地嚷道:得到麦子后非常开心。谁能通过朗读把小猪收到麦子后的心情读好呢?朗读这句话。
做法:
迫不及待:理解“等不及了”。各种各样:感受到小猪的能干。结合朗读。
感情朗读。
(2)第三自然段:
想法:
抓住“饱满”、“看了又看”、“多好”等词语感受小牛得到麦子后的高兴心情。结合朗读。
做法: 抓住“晒晒太阳”、“透透风”等词语来体会小牛的能干。结合朗读。
(3)第四自然段:
上等的麦种:解释:什么是麦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上等:最好的。
4、指导朗读2~4:虽然小动物们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小猪把他——(做成食品),小牛——(保存起来),小猴——(全种下地),但他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他们的这种好心情。(分组读)
(二)学习课文第五~九自然段。
过渡:一年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猪、小牛和小猴,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自由读读第六~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小牛小猴家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1、学生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2、交流:
(1)土地爷爷来到小猪家:
反应:哈哈大笑。
为什么:
看到:小猪不由地舔了舔舌头,憨厚可爱的样子。
理解:憨厚可爱。可以做一做“舔舌头”的动作体会感受。
听到:从中体会到什么?(小猪很有礼貌)
你是土地爷爷,除了哈哈大笑,你还会说些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2)小牛家:
反应:点点头。
为什么:
抓住“至今”、“还没吃完”、“仍有”等词语体会小牛的节俭。朗读。
教师可相机演一演土地爷爷问小牛:“麦子发霉了吧?虫蛀了吧?”
加深学生的体会。
(3)小猴家:
反应:夸奖小猴聪明能干。
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抓住 “啊,麦囤里堆得满满的”、“抚摸”、“兴奋”等词语体会土地爷爷的惊喜和对小猴聪明能干的热情赞美。朗读。
3、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
学生交流。
4、小猪的憨厚、直爽,小牛的勤劳、节俭,小猴的聪明、能干,都是值得我们喜欢的,他们各有各的个性。
5、指导分角色朗读。
练习、朗读表演。
三、总结课文。
1、师: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啊,如果你得到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
2、学生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3、师总结:大家也和三个小动物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由。做事有自己的思想,有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明白的道理。
板书:做事有自己的思想,有长远的打算 (齐读)
四、作业。
和爸爸妈妈分角色演一演本课,或者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练习册填空。
板书:
三袋麦子
小猪 做成食品 憨厚可爱
小牛 保存起来 勤劳节俭
小猴 全种下地 聪明能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母爱无私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的妈妈
- 我最敬佩的人——尼古拉特斯拉
- 我的妹妹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妈妈的爱
- 老师的……
- 这就是我
- 奶奶回来了
- 我最崇拜的人
- 我
- 我的妈妈
- 我的父亲
- 我的朋友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 教学设计要根据文体特点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要点
- 高考作文逼你做假把式的人生哲学家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 浅谈执教《共同的家》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