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一、 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 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2、 板书并认读生字“螳螂” “蝉”
3、 指出他们属于左形右声字,便于识记。
(这三步设计从具体的图象到抽象的文字,并且点出了“螳螂”二字的构成特点,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在课题中就让学生轻松识记了本课的两个生字。)
4、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在这里教师设置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理解词语意思。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3、交流:你通过读,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
(这儿,主要通过学生自问自答的形式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词的意思,为感悟课文扫除了障碍。)
4、指名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发现课文中还有那些角色之间存在着类似“螳螂捕蝉”的关系?
2、集体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四、三读课文,理解词句。
1、这些角色,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捕捉或者攻打自己的目标的呢?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集体交流: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在交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抓住各个角色的动作,品读描写它们动作的语句,通过扎实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这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吴国的眼前利益时什么?而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从而很自然的让学生明白故事与现实之前的共同之处。
在再读当中,学生抓住了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把握住了文章的主干,在这一遍品读当中,就引导学生循着这些线索,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学生紧扣重点词语评析文章的能力。
五、指导书写。
1、出示 “侯”、“候”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观察学生自然会明白多一竖少一竖就是两个不同的字)
3、同样观察一下其它生字,想想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描红临写。
(虽是高年级但也不能摈弃写字教学,这里以“侯”字为材料,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并归纳记忆方法应该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五、作业。
1. 抄写生词。
2. 熟读课文。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弟弟——张小凯
- 八只手
- 记忆中的老王
- 会“变脸”的爸爸
- 我的好朋友
- 永远的大树
- 我的妈妈
- 我的好朋友
- 我们这群女孩
- 当班长的滋味
- 记一位三轮车夫
- 难忘的老师
- 我的好朋友
- 老师,您真好
- 我的父亲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相约博物馆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漫谈肖像漫画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雨巷》教学设计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屈原的一生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