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语音修辞的美感探析

语音修辞的美感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语音修辞的美感探析

鲁迅在阐释语言文字的功用时认为,语言有形美、音美和意美三美。其中,音美是运用汉语特有的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特点,在语流的抑扬顿挫中,形成优美的节奏和动人的旋律,达到“铿锵和鸣”、“掷地作金石声”的效果。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语音修辞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

双声和叠韵是汉语语音表达上的独有形式。利用双声和叠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汉语传统的语音修辞手段。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声音特别响亮,铿锵悦耳;两个声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发音部位一致,读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声韵回环的音律美,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汉语中,双声、叠韵的双音节词的出现频率较高,在《诗经》三百篇中,就有很多双声词、叠韵词和叠词。如有名的《关雎》诗中,“窈窕”是叠韵词,“参差”是双声词,“辗转”既是双声词又是叠韵词,再加上诗中平仄相间,表意幽默,可谓荡气回肠,动听悦耳之极。这些双声、叠韵词的运用,美化了句子的声音,使语言显得优雅而秀丽。

叠音也是汉语一种富有特色的语音修辞手段。它利用汉语音节的特点,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摹拟,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声律美,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有时还具有加强文字抒情色彩的修辞作用。例如李清照《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音词,被视为叠音使用之典范。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过世,她过着孤独无依的生活,心境十分冷清。叠用“冷冷”“清清”,正好渲染了这种寂寞、凄凉的心情。三句诗连用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2、押韵的乐美、韵美、节奏美

押韵是音乐美的基本条件之一,韵脚调配得好,可使诗歌抑扬顿挫,流韵回环。韵脚关上联下,就像一根红线,把分散的诗句、跳跃的内容、奔腾的感情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以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达到传情感人的目的。因此,押韵是人们常用的语音修辞的重要手段。押韵使声音和谐悦耳,使同一个音在同一个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的回环往复,有助于感情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可以起到和谐声音、增强感染力的作用。语音上有规律的往复回环产生了节律,使语言具有了节奏美感,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押韵大量出现在诗歌、韵文中,有时也表现在散文和口语流传的现代曲艺艺术中,使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独具音乐美、韵律美。三槐居语文网

3、摹音的仿真美

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音响,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修辞方法叫做摹音。它是单借语音要素在言辞中起作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摹音是用语音来描摹客观世界出现的声音,可以使人如闻其声,真切地感受到纯天然的、本真的声音。大部分摹音词是双声词、叠韵词或叠音词。摹音词的大量使用不仅为汉语语音增添了音韵美,还使语言具有了仿真美感。

以声音刻画人物,是摹音词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通过以摹音词描绘人物所从事的活动去表现人物。摹声可以形象地再现事物的声音,使所表达的事物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从而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用摹音词叙述事件,描绘场面,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描写极为出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为粗弦、低音弦,用“嘈嘈”描摹声音的粗重急促;小弦是细弦、高声弦,用“切切”来描摹声音的轻细急促,更形象生动。

叠音词摹音有时还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有序,音韵铿锵,节奏鲜明,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常常用摹声来烘托不同的气象,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此外,运用摹声词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哈哈”是开怀大笑,“哼哼”则是冷笑等。

4、声调的调配产生音顿节律美三槐居语文网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抑扬顿挫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音顿节律美。古人深诸此理,六朝的沈约就有关于声调的认识。他强调诗歌的声调按一定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富有音乐美的效果。古典诗词讲究声调的平仄错落有致,就是为了追求抑扬顿挫的节律荚。三槐居语文网9Qo%pDW30o

律诗最追求声调的节律美。律诗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音节均衡、排列严整,特别是音节数量相等、词性相同且语义相联,充分发挥了汉语语音的特色,使语音具有了音顿美感,使语句富于音乐性。在现代汉语的演说、写作中,虽不可能如古典诗歌那样对平仄极为讲究,但是在一些关键的语句中把握好平仄,适当注意句内平仄的调配,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

在我们的口语交际中,也不能忽视平仄的调配。老舍先生说过:“‘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前者二平二仄,有起有落;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四字尚且如此,那么连说几句话就更该好好安排一下了。”这的确是深悉修辞规律的经验之谈。

另外,像“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染卷理烫”这些我们常讲的四字格熟语,并不是无规律的任意组合,实际上是声调的优化组合,因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它们都是三平一仄,都以仄声收尾。这是因为仄声下抑短促、脆快利落,适合于收尾。如果更换一下次序,把仄音字放在前面任何一个位置上,读起来都不会顺口。如果一句话全部都是平声字,声音都在一个水平面上,就会讲起来拗口,听起来音调乏味,自然也毫无美感可言。

5、语调的调配产生音韵节律美

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长短和高低的变化,这些总称为语调。语调调配适当,使文句语气连贯、音节流转,产生往复回环的音韵节律美感,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语音修辞手段。语调在表情达意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异乎寻常的语调调配,必然有异乎寻常的修辞目的。三槐居语文网|'E d){Dnc[

语调的调配主要体现在重音和停顿两个方面。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这里说的重音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而重读的强调重音。强调重音的表示方法,一般是加大音量、拖长音节、放慢语速和重音轻吐等。例如“太坏了”这句话,按正常的表意,语法重音在“太”字上,显示被修饰语“坏”的程度,表达出一种否定的态度。如果运用强调重音,把“太”字重读并且拖长,读成“太一坏了”,不仅大大加深了被修饰语“坏”的程度,而且还流露出一种十分厌恶的感情色彩,修辞效果就大大增强了。反之,如果把“太”字重音轻吐,读得又轻又短,用在朋友和情人之间,则意思正好相反了,同时还透露出一种亲昵的感情色彩。重音调配得当,可使语意表达更加准确、鲜明。

停顿是语句中短暂的间歇,有自然停顿和强调停顿。这里论述的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种语义或感情而作的强调停顿。停顿在说与听、写与理解的交际活动中,都有直接的表意作用。运用强调停顿,可以收到突出某种语义、增强感情修辞效果。例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是一个联合复句,“惨象”和“流言”分别是两个分句里的主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隔开,但鲁迅先生在写作时,意之所驱,情之所至,断然地运用了强调停顿来表现自己无比愤怒的感情。“惨象”后的停顿,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后的停顿,则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而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痛恨之情以及对刘和珍的痛惜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在朗读时,如果不把这个强调停顿体现出来,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鲁迅运用强调停顿,不仅使语意和感情的表达鲜明突出,同时读起来也顿挫有力。

在语言的运用中,有些句子很长,在长句中有意识地运用提顿的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例如: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渡。(茅盾《白杨礼赞》)

例中提顿问句并无回话意味,只是借提顿来突出语义,舒缓语气,读来优美清新,别有情致。

综上所述,汉语是独具声、韵、调之美的语言。汉语音节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的独有特征,使汉语具有了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音韵美。特别是多种语音修辞方式的巧妙运用,使汉语的语音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使汉语成为一种语音形象生动美妙的语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空调
穿衣比赛
独自在家
期中语文考试
泡茶
一场大雨
拔河比赛
第一场雪
雷雨
小羊过桥
小柳树和小枣树
猪宝宝泡温泉
我的玩具小首饰
小熊的自行车
夏天的雨和雪
云背景下的数据库安全性研究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
利用粉煤灰制备多孔陶瓷砖的工艺研究
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分析
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基于SWOT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大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
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Cd的因子概述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
基于改进层次法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主体选择评价
浅谈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遮阳系数对供暖与空调能耗的影响差异分析
质量屋中相关关系确定的灰关联方法及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二)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学卷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一)试题及答案
教育部:今年高招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中考作文审题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三)试题及答案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迎接“新课程高考”你准备好了吗?
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
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版_专题4_正确使用词语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