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读懂故事 提炼精——《天火之谜》教学谈
读懂故事
提炼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谈《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
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接着是“观察分析”。
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雷暴天气在这个季节活动最频繁。
实验的风筝和普通的风筝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风筝上面有一段铁丝,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云层中的电。第二,线是用麻绳做的,既轻巧结实,又在淋湿后便于导电。第三,绳子的下端结着一段丝带,在干燥的情况下,丝织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直接受到雷电的伤害。富兰克林不是疯子,站在屋内不让自己淋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大胆还要心细。第四,在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符合尖端物体易于放电的原理。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
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我们读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伴随故事情节的循序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一步步被我们“提炼”了出来。人文就在工具中。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山村的晨
- 神奇的喷泉
- 登中岩
- 秋天来了
- 耕乐堂的根雕
- 秋登朝阳亭
- 奇妙的秋天
- 找春天
- 家务运动会
- 秋天的田野
- 秋
- 美丽的淠河
- 秋天的校园
- 我爱上海
- 游沙湖
- 略论英国保守主义的演进
- 蔬果翻新计划
- 讲述森林的秘密
- 融,以丝之名
- 无名指上的牧羊人
- 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
-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
- 浅析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之制作特色
- 清风送扇语
- 笔上雕风华
- 农村配网智能管理系统建设
- 巧用错误成就精彩课堂
-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预测
- 惊艳了时光 温柔了岁月
- 钧瓷孔变 2014年7期
- 巧妙激趣轻松识字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百花园三 教案教学设计
- 邮票上的齿孔 教案教学设计
- 日月潭 教案教学设计
- 船长 教案教学设计
- 小树谣 教案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教学设计
- 敦煌壁画 教案教学设计
- 故宫博物院 教案教学设计
- 有趣的没字 教案教学设计
- 合在一起成新字 教案教学设计
- 猫和老鼠 教案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教案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 教案教学设计
- 作文教案《走进市场》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