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一“醉”方显真知味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区体会词中农村的景致、农家的生活?如何感受词人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呢?我有些迷惘。
于是,我便反复品读这首词,以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能有所体悟与发现;终于,我找到了“醉”这一词眼。我觉得“醉”在词中包含着多重意思,便灵机一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翁媪的‘醉’,仅仅是因为喝酒的缘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大开,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醉”在景物美。
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一对老夫妇是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老师追问:“说得好!那么这里的景物怎么美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清澈的小溪流,有的说溪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荷花,有的说周围的青山,还有的说茅草屋。如此乡村美景,就像一幅图画,显得异常清新优美。
其二,“醉”在天伦之乐。
学生回答:“这对老夫妇好像还因为家庭幸福而醉了。”我顺着他的思路继续问道:“是的,和睦的家庭令人陶醉。那么,他们的家庭和睦、幸福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又被打开了,有的说这对老夫妇一起喝酒,一起亲热地交谈,很恩爱;有的说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很勤劳能干,小儿子很顽皮可爱,尽享天伦之乐,怎能不“醉”?
其三,“醉”在自醉中。
学到这儿,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词情——“这首词,仅仅是这对老夫妇醉了吗?”学生陷入沉思。此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自己也能有朝一日回到家乡过上平静安闲的生活。而直到晚年,他的梦想也没实现,并且自己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学生读了这段话,若有所悟,有的说作者喜欢农村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说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有的说作者希望收复失地,让自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至此,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道:“是啊,此景此情,作者不禁也被感染了。此‘醉’其实也是作者自醉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在本课教学中,抓住一“醉”字,语文味则尽显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迎客松
- 天使的眼泪
- 一帆风顺
- 妈妈笑了
- 从现在开始
- 大人也说谎
- 古城韵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我要当医生
- 春天的校园
- 春天来了
- 第一次发稿
- 踏春记
- 母爱无私
- 奶奶
- 学术规范化与学术环境建构初探
- 教学中西南少数民族法学论文
- 浅谈乡村社会的司法运作论文
- 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论文
- 简析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论文
- 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法学论文
- 浅析西汉王朝对秦代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 试论消防战训应围绕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战训方法论文
- 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和未来论文
- 考试立法论文
- 中国法制史课程多元化法学论文
- 浅谈加强综合应急救援力量战训论文
- 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研究
-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重心定位分析
- 普世伦理的考量论文
- 苏教版《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
- 甜甜的泥土
- 土地的誓言
- 唐雎不辱使命
- 换种眼光教《项链》
- 《项链》教学设计
- 庄周买水
- 摆渡
- 陈奂生上城
- 《为景物增添亮丽的色彩》教学实录
- 《致大海》说课稿
- 废园外
- 创新写作指导——《为景物增添亮丽的色彩》教学实录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 职业教育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