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莫泊桑拜师》插图的探究过程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莫泊桑拜师》配有一幅插图,插图中福楼拜一脸严肃,一手拿着几份文稿,另一只手激动地打着手势,正在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莫泊桑站在旁边,双眉微皱,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备课时。自己先将图看了又看,可是没能分清这幅图到底对应文中的哪部分内容。
莫泊桑一共三次上门拜师,可这幅图到底画的是哪一次呢?我准备将这个问题带给学生,听听他们的高见。我怀着期待走进课堂,当此问一出,学生便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第一次拜师,理由是一拜中提道“一天.奠泊桑带着自己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可见.莫泊桑是带着文稿的,而图中福楼拜手中拿的正是他带上门的文稿。
有的说是第三拜,因为三拜中提道“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由此可见,图中福楼拜手中正拿着文稿在指导莫泊桑。当课堂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时,我建议学生们图文对照,再想想。
学生接受了我的建议,图文对照,经过一番用心观察思考后。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这幅图不太可能是莫泊桑第三次上门拜师,因为文中有一细节描写“……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而插图上只有墨水瓶,不见咖啡。另外,文中还有一处细节描写“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由这句话可见,福楼拜是面带微笑的,而图中的他却是一脸严肃。这名学生图文对照,发现了文中的两处细节描写。依据这两处细节断定,这幅插图不是三拜图。当他陈述完自己的理由后,其他同学都投去佩服的眼光。
看到学生有这样的表现,我暗地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于是趁势接着“为难”学生,“既然不是三拜,那么肯定是—拜哕!”此言一出,学生并不像以往那样跟风,大部分学生还是埋头去看书。看样子,他们已经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课堂上安静下来。可是没有几分钟又有学生指出,把这幅图定为一拜也不妥当,因为一拜相关内容中,福楼拜没有这幅图中那么激动,与莫泊桑的对话也很简短。而从图中福楼拜的表情、手势可以猜想到他正在慷慨陈词。由此可见,这也不太可能是一拜。
课上到这儿。有的学生脸上出现了茫然。开始七嘴八舌地谈此时的困惑了。是呀,否定了这两次,那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第二拜了,可是,文中当莫泊桑聆听了福楼拜的教诲“要想功夫到家,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之后,他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之下,再次登门的。
登门后莫泊桑对老师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一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既然他“一无所获”,怎么会是第二拜呢?这时,我点拨道:“莫泊桑一无所获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是说他什么都没写下来吗?再去读读上下文!”此时,学生再读文后恍然大悟。有的说,莫泊桑还是照着老师所说“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拿给老师看了,只是感觉自己写下的东西还是“一无所获”,这“一无所获”指的是所写下的东西还是平平常常,毫无特色。还有的学生接着说,大师手中作品实为莫泊桑第二次所写,从中也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但还不会下功夫,因此,莫泊桑二次上门求教时,福楼拜一脸严肃,言辞激烈、严厉:“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东西好写呢……”学生说至此,我露出满意的微笑。
通过图文对照,我们认为将这幅图定为莫泊桑第二次上门拜师更为合理。
其实,身为教者,此时心中大为慰藉的已不是这结果了,我还沉浸在探究过程中,沉浸在学生善于发现细节的喜悦中,沉浸在学生通过上下文的描述,融入自己的智慧,课堂上思维火花碰撞的震撼中。这幅插图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多,真出乎我的意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好朋友
- 卖萝卜的叔叔
-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 我的“铁哥们”
- 我的警察老妈
- 运动场上的刘翔
- 月亮妹妹
- 这就是我
- 有趣的张老师
- 铅笔、橡皮和纸
- 这就是我
- 我最敬佩的人
- 我的“虫虫”老爸
- 我的好朋友
- 溜冰记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 高效课堂之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