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苏格拉底:有效课堂的坚决执行者
教完《最大的麦穗》,对照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现实,惊奇地发现文中的苏格拉底。如果用新课程标准来衡量。他就是一位有效课堂的坚决执行者。在他身上,能让我们明白。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最大的麦穗》一文中,上课伊始,苏格拉底便提出了“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没有冗长的语言。没有模糊的牵扯,简明扼要、易于操作的要求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该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得到老师的清晰明确的任务后。面对“麦地”这一文本,他们充分自主地挑选,潜心地行进。这一过程,老师只是给予关注,而没有干扰。回顾我们的课堂。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换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大部分老师往往缺少耐心的期望与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地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线路上来。然后在老师的牵引下,迅速地指向答案。一个教学过程似乎完成了,但真正缺失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参与度和深入度。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有效的。苏格拉底的这堂课。学生完全摆脱了“被动地接受”,而是“自主地探究”。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深刻,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当智慧回归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事实上,一堂课的质量高低,关键是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在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相互教学交往和情感交流;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动机。只有智慧的老师,才可以创造智慧的课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效。
《最大的麦穗》中的苏格拉底无疑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课堂上,摒弃了空洞的说教,老师的只言片语便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这节课,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都得以全面提升。教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通过拣麦穗这一过程,使学生对“麦穗”这一文本充分感知,积极思考,深入践行。当走到麦垄尽头。表面上学生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但在这“无”中又孕育了无数的“有”。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羞耻感,从而唤起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过程虽“无为”,却又有“大为”,文中苏格拉底的语言精短有力。也是最有效的教学语言,是智者的语言。在“无为”中饱含智慧。这样的教学行为中,老师也在逐步地成长,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地提出“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重要观点,这句充满辨证思想的名言,其核心就是把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也成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的矢志追求。
《最大的麦穗》中的苏格拉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成长,以点睛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适当、适时的启发——“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由自主探究的经验。老师恰到好处的点拨,终于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这一过程的有效,不仅在于学生们明白了这一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以及形成的学习能力,从而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也只有这样有效的、长期的教与学,才能诞生诸如柏拉图这样的学生。
面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诸如虚、闹、杂、偏等问题,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错位、低效。再来看看《最大的麦穗》中的苏格拉底,我们离有效课堂的路就不会太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好朋友
- 月亮妹妹
- 铅笔、橡皮和纸
- 这就是我
- 我的“铁哥们”
- 我的“虫虫”老爸
- 我的警察老妈
- 我的好朋友
- 我最敬佩的人
- 这就是我
- 有趣的张老师
-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 溜冰记
- 运动场上的刘翔
- 卖萝卜的叔叔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高效课堂之我见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