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又是一年清明时——《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后记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转瞬即逝。岁月的车辙给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生命中有些经历过的事情也永远的留在了回忆里,但每每把他拿出来品尝,却有着不同的滋味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着叶欣的遗像,我的思绪飘飞,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起伏不定的音符,伴随着这悠长的乐音,我一起回到了那没有硝烟的战场,那弥漫着恐怖与死亡的2003年。
一、历史背景的追溯
细细算来,2003年,孩子们有的只有5岁,正常的就是6岁,这个年龄,非典的肆虐不知道在他们的心中是不是可以形成一个概念,是不是给他们的记忆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之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非典对我们的洗礼可谓深刻。那那病毒肆虐的时候,我们被隔离,人人自危,满大街都是白色的口罩,听到120的急救声就担忧的要命,得知谁发烧了就禁不住瑟缩起来,万人空巷,街头巷尾的谈资都是这要命的非典。我尝试着去问孩子,他们的感觉并不强烈,只是知晓,仅仅是知晓而已,并未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想,如何让孩子入戏呢?这倒入的功夫不能不做扎实。何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资料,给孩子做一段讲述。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时间给我们留下了皱纹,给我们带来了新生。然而时间抹不平的时留在我们心中的那道伤痕。
记得2003年,我19岁的时候,一场人间的灾难降临了。它就像潘多拉打开了魔盒,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整个人类都为之震惊,全人类都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这就是非典。
也许那个时候你年龄尚小,记忆不能给你留下些什么,然而你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父母的经历,历史的资料去触摸那段历史。人必须经历了一些事情才能够长大,甚至是死亡,勇敢地去感受死亡带给我们的感受吧,让我们走进叶欣。
课文的开头:
科室里似乎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
若不能把当时的背景交待给孩子,孩子仅凭这些语句是不能够理解与深入的,因此,除了对课文本身的渗透之外,对历史背景的追溯尤为关键。
二、声情并茂的朗读
孩子们对这种性质的文章的朗读把握的不够到位。知道
了它需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却忽略了感情的合理释放。
如第一自然段“科室里似乎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然而,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47岁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走了。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这样的文字是追忆性质的,像一个老人,一个患者在深情地回忆当时的场景,我们需要用低沉的,悠长的语调去朗读。尤其是读到然而的时候,那“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春天意味着希望,意味着一切的孤寂,死亡将要走过,意味着新的生命即将开始,然而,我们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的不能再回来了,她不会像绿叶一样在经历也一个冬天的沉寂在春天爆出新芽,不会像野火烧不尽的小草,不能重生。因此要带着遗憾,带着沉痛的思念,带着拳拳的爱意去朗读。
接下来的第二自然段就有所不同:“2003年春节前后,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叶欣所在的医院开始收治非典病人。”这是叙事性的口吻,然而在课堂上孩子们控制不住感情,和第一段相似的读了出来。文似看山不喜平,读书也如此,要有抑扬顿挫。因此要指导孩子们入情境,就需要教师的泛读,我作了泛读之后,孩子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模仿能力起了大而化之的作用。
继而文中提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是一种强烈的语气。接下来的叙述,如后面再抢救病人时提到的三个高,她拒绝同事的言辞,以及到了最后在殡仪馆送叶欣时候的场景,这些都需要对学生做朗读指导,不仅孩子读的感情到位,而且也能以读促理解。
三、关于报告文学
在我们看来,这应该算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具有着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的反应出来。
报告文学不虚构人物,情节,它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他的重要特征。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忘记对学生关于写作的训练与熏陶。只有对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才会成为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扎实的课堂。但是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转念,我们不能欣赏他吗?他的语言,他的人物描写,他的细节描摹,我带着孩子们把课文中描写最生动形象的地方找了出来,孩子们在又一次的细致触摸中对人物的形象加以深入,理解更为透彻,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写在课文之外的话
职业的习惯,每篇课文总想给孩子多带些什么,比如启示,比如道理,虽有时候得来牵强,但却不曾舍弃。
讲完这篇课文,我叫孩子们自己谈感受。一个孩子说:“无论任何时候,生命的价值都是高于一切的,但是信仰却是比生命更值得关注的。若我的信仰得不到解脱,我宁愿放弃生命!”天,一个10岁的孩子口中的话语,我被震惊了。接下来,又有个孩子说:“非典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警钟,果子狸给人类带来了惩罚,它告诫我们,不遵循自然规律,一定没有好的下场!”还有孩子说:“叶欣是个伟大的人,她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仍不忘自己同事的安危,她深深的感动了我,她是勇敢的人。”
我说:“孩子们,看我们的地球,它是一个球体,我们若用符号来表示,拿就是一个圆。圆是世界上最严密的东西,不能在任何的地方打开任何的缺口,不然他将不成为圆。气球也是这样,若任何的一个部分遭到破坏,那么它就会不在稳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非典,比如沙尘暴,比如瘟疫,比如干旱或洪水。因此,让我们警钟长鸣!”
随着我的话语结束,下课的铃声响起,我看到了孩子们眼神中传来的东西,那就是隐藏在潘多拉魔盒中的——希望。
今天是清明,又是祭祀的时刻,早晨,路旁,到处都是祭祀的身影。生命是何等的脆弱,让孩子们在心中为我们的护士长叶欣永远的敬上一个礼吧。每年的清明,孩子们都回记得,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叶欣的阿姨。孩子们会永远的敬畏她,就像敬畏生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这就是我
-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
- 我的妹妹
- 妈妈的爱
- 我的父亲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最崇拜的人
- 我的朋友
- 老师的……
- 我最敬佩的人——尼古拉特斯拉
- 奶奶回来了
- 母爱无私
- 我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 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 浅谈执教《共同的家》教学感悟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高考作文逼你做假把式的人生哲学家
-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 教学设计要根据文体特点
-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要点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