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5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札记之一
张中行教授曾指出:读好文章,要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和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苏教版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从内容上来看,只是希望学生能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审美情趣。但从表达上来看,这一课围绕中心选取材料以及有序描写建筑物的写作方法表现得十分典型。
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波光粼粼的多瑙河”,读这两句我们似乎就可以知道:正是山灵水柔的自然环境,才赋予音乐以灵感,使得维也纳有了成为欧洲古典音乐摇篮的可能。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层次之清晰,角度之全面,让人不得不概叹她为音乐之都。
从段落细读,这种感觉更为强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尤其是“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小节,既是赏读训练的好材料,又是写作训练的好范例。它的段落结构与前一小节相仿,但比之又更富有诗意。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欢乐还是庄严,古典音乐从时间、空间、场合上多维地渗透进维也纳人们的生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更有趣的是”与上节“就连……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深一层地突出了维也纳音乐的无所不在。
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与“音乐之友协会大厦”两例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
应该说,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就本文而言,音乐之境的创设必不可少。第一小节,可请学生欣赏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赏读第四小节时,可用小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或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之助读,助悟。最后,更是可请同学们欣赏每年新年音乐会必奏的结束曲——老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创境,是为了让学生从形象上更深地感受音乐之都,也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精神期待,让他们知道,也许自己去不了维也纳,但只要与音乐同行,心中就有维也纳,就有音乐之都,就有了美的人生。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母亲
- 同学之间
-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 我的好外公
- 我的外婆
- 我们班的书法大王
- 我的母亲
- 我的奶奶
- 我的爸爸
- 我的同学
- 我的爸爸
- 考试之后的我
- 我的爸爸
- 我尊敬的一个人
- 我的母亲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 漫谈肖像漫画
- 业余联赛每年超500场
- 论数学在折纸中的表现
- 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影响力
- 关于建筑摄影的视觉语言之我见
- 试论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新”发展
- 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 论审美期待视野下的微电影艺术
- 高校音乐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探析
-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基于音乐要素的演奏技巧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相约博物馆
- 浅析高档茶叶包装的色彩心理
- 真在本我 趣在天然
- 钱谷融:谈周朴园
- 是谁害死了晴雯
-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 《春》的教学设计三则
- 《雨巷》教学设计
- 如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屈原的一生
- 我们应该了解的秦汉文学
- 窦桂梅:《村居》课堂实录
-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
- 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 《死水》个性创新教案
- 一年级活动课教学案例《给小动物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