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5
大谈爱情,是否曲解了文本,或者大而无当?
我理解到提商榷意见的老师所站的立场:文本中谈的是父母之间茉莉那样的爱,教者却摆出了那些热热烈烈的爱,明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更有甚者,说父母之间的那种爱是亲情,教者却将之提升到了“爱情”的层面。我觉得有些好玩。父母之间的爱,不是爱情么?当然,我不否认,爱情经历岁月的砥砺,久而久之,就会化为一种亲情。
为什么要将这种“亲情”定位为“爱情”呢?
在映子的原文中,开篇是这样写的:“那是一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然后问妈妈,“你爱爸爸么?”文中的作者产生“这也叫爱”之嗤之以鼻的感受,和她在读的爱情小说是分不开的。苏教版的教材将“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删除,实则上是断了文章的文气——文章中作者内隐的情感线是有缘由的,从“笑”到“怔住了”再到“笑”,顺着文气教,才会有韵致。
因此,定位在“爱情”,我以为不是曲解文本,而是还原文本。教者或者教材的编者为什么要避讳“爱情”这个字眼呢?关于“爱”,尤其是“爱情”,如果让学生来读,来谈,国人的思维中能接受的,恐怕不会很多。而在我看来,男女之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为什么要避而不谈甚至让学生觉得那是粗俗、龌浊的?事实上,你越是堵,越是塞,其结果往往不是结出美丽的花苞,而是冒出了不该长的“疙瘩”:)
“爱情的种子,要在我们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以前很久就播到他的心田。……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是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
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责任感,我所浓墨重彩的,无论是课文的情节,还是课外的故事,不正想体现这其中的美丽与高贵么?
说点题外的。前不久,班上有俩男生打闹,正好让我遇上了。问其原因,一男生说另一男生喜欢班上的某某某(女生),该男生恼羞成怒,狠踢了他一脚。事后,在班上,我跟孩子们说,对一个人的喜欢,尤其是对优秀的异性的喜欢,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反之,你就不正常。但是,这种喜欢,如果把它挂在嘴上,写在纸上,就很“掉价”,就像一坛酒,还没有酿好,你就去开就会酸掉一样。真正的喜欢,是放在心里的,是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让别人也来喜欢你。不光如此,我还让他们读柯愈勋写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呢。
就与学生大大方方地谈谈爱情,不可以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
- 这就是我
- 老师的……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我的妹妹
- 奶奶回来了
- 我最敬佩的人——尼古拉特斯拉
- 我最崇拜的人
- 我的父亲
- 我的朋友
- 妈妈的爱
- 母爱无私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要点
- 高考作文逼你做假把式的人生哲学家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 教学设计要根据文体特点
-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浅谈执教《共同的家》教学感悟
-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