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1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孙友田感谢“月光启蒙”,我也同样感谢《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让我享受了一次流畅的教学过程。孩子们真好,在课堂上我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的投入,与他们的眼神的交流,聆听他们精彩的发言、朗读,让我享受着教学的过程,体验着作为语文教师的幸福。在教学中,我能通过欣赏图片所创设的情境,用已有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为全文的学习,架设情感的桥梁。 由于课文中的童谣分段的出现,穿插在作者的行文中,通过对教材的重组,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集中,并且自主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初尝到由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之时,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借助多媒体营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来“赏”,而非在课文的大门口徘徊,浅尝则止。 用问题为学生探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抓住语言文字,用智慧赏读文本的同时,发现并感悟,享受成功的快乐。 紧抓语文的人文性,不拘泥于小文本,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赏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
《月光启蒙》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而且这些不足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习惯成自然的“积习”了。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这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的基础上读出文字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妈妈
- 这就是我
- 老师的……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我最崇拜的人
- 母爱无私
- 我的朋友
- 我
- 我的妹妹
- 妈妈的爱
- 我最敬佩的人——尼古拉特斯拉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我的妈妈
- 我的父亲
- 奶奶回来了
- 在田野上收获文化的思考
- 文化传播 视听盛宴
- 理论、教学与创作的三重对位
- 千花未放妍 一曲独自新
- 缅怀导师周老巍峙
- 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 跨族群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
- 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
- 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唢呐专业音乐的发展
- 加拉米安小提琴教学思想范式:一个专亚教学实践应用
- 高甲戏传统曲牌的结构原则研究
- 怀念周巍峙同志
- 乡音悠悠述爱意 乡愁浓浓作诗情
- 合唱与现代城镇社区文化精神的构建
- 湘江边飞来幸福鸟
- 高考作文逼你做假把式的人生哲学家
- 教学设计要根据文体特点
- 关注课程标准下的几种阅读能力
-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 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的理论观照——评《母语教材研究》
- 2008年高考语文备考要点
- 鲁迅反对给孩子读《狂人日记》及《呐喊》
-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 积极审慎推进语文新课程高考改革
- 浅谈执教《共同的家》教学感悟
- 语文教学的三种课型
-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 呼唤具有审美特质的散文教学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