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1-11-25
柳笛和榆钱 教学设计
*4、柳笛和榆钱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童年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指名说)那同学们想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吗?好,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和作者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自学的收获。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五、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六、总结全文,谈收获。
(1)、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2)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七、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柳笛和榆钱
柳笛——吹
榆钱——吃
春的赞歌
孩子——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敬佩的人
- 有趣的张老师
- 溜冰记
- 我的“铁哥们”
- 月亮妹妹
- 运动场上的刘翔
- 卖萝卜的叔叔
- 我的好朋友
- 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 我的“虫虫”老爸
- 这就是我
- 这就是我
- 我的警察老妈
- 铅笔、橡皮和纸
- 我的好朋友
- 从《外国名歌200首》看人音社的“人民性”
- 范稳先生的“三副眼泪”
-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
- 谁是“一战”的罪人?
- 声声眷恋 余音袅袅
- 我们都是马拉拉
- 这条路,陆羽也羡慕
- 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引领服务的音乐出版事业
-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 发挥国家级赛事导向性作用 推动歌唱艺术繁荣发展
- 刻下旧京的浮光
- 恩·迈耶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思想述评
- 陈其钢古琴协奏曲《静音》作品分析
- 唐宋词苑拾粹
- 走进去,看到自己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高效课堂之我见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