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孙双金与情智语文

孙双金与情智语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4-12-19

孙双金与情智语文

>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享有颇高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我推崇的人物。江苏省首批名校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曾这样评价他:“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把教学活动成功地引入艺术殿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独辟蹊径,这就是孙双金。”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朱家珑先生则如是描述他的语文课堂:“孙双金老师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和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

确实,孙双金老师的课堂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究其源,不能不归功于他对情智语文的倡导和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诠释的:“情智语文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是啊,语文的本体有了情感和智慧这“两翼”的舞动,又怎会不“鲲鹏展翅九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呢?

情智融通的语文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这便成了孙双金语文教育的“高格”。

那么,孙双金所倡导和践行的情智语文,又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呢?

作为语文教育带有一定原创性的理念,当然必须对情与智的两极融通、相克相生作深入的理性追寻。如此,方能为情智语文的系统建构和运作践行,确定方向和坐标,提供策略和方式。孙双金老师以“亲其师而信其道”“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理念强调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又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率知识,“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怀海特语)的认识,凸显了智慧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情与智有别的一面。同时,孙双金老师更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系,认为只有在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之中,师生才会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闪现。这是情与智和谐的一面。笔者认为,情智语文正是追求情智融通的合力、魅力和张力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孙双金老师在躬身践行中更奋力于情智语文教学操作化的研究,并在反复探求中基本形成了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即根据课文特点,寻找开读契机,以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迅速启动其情智,使其进入学习情境。这一层面的操作要领在于激发情趣,诱导情智合力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即抓住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这一特点,同时实现情智合力的生成。学生在学习中迁移,在品赏中创新;教师在引导中以情牵情,在点化中以智激智,最终实现学生情智的生成和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学生个体智慧的发展升华,离不开群体的情智碰撞和互激,因此课堂交流便成了学生情智发展的重要过程。如果说情智的火花是在群体碰撞中“擦”出来的,“交流”便是一种最有效的促“擦”的磁场。

4.表达——展现情智。语文教育中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无疑是学生情智的综合亮相。而表达本身又是不可缺失的情智宣泄过程,这种宣泄过程往往又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的作用。

正是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所作的深入探究,才使他的语文课堂如此精彩美丽,才使他的语文教学如此靓丽芬芳。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所以,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语文把开掘儿童情智潜质作为神圣的使命。他认为每一位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情感潜质和深厚的智慧潜能,问题在于如何唤起和激发。他曾经十分形象地描绘过情智语文课堂的外显特征,那正是儿童情智潜质得到唤醒和激发的生动表现:

“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小眼发光”表现学生的智力冲动。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被全部打开的时候,学生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小手直举”显示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当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人,有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强烈愿望时,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把小手高高举起,去主动争取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小嘴常开”体现学生的表达欲望。只有在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畅所欲言时,才能达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见解的那种境地。这同样是情智融通的一种外显特征。

这种致力于开掘儿童情智潜质的指向,同时也表现在孙双金老师的具体课堂教学之中。请看他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一个片断: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

师:说得真好,原来是“儿童多处春光美”呀!

(师板书)

生:我觉得儿童很有发现的眼力。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拉着一个忸怩的……”(读第7自然段)那个男孩的意思就是开得旺嘛!我看出文中孩子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师:真聪明!文中孩子有发现的眼睛,你也有发现的眼睛。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了一点,就是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发现得好!这句话非常重要,儿童是朝气蓬勃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喷发”。

师:你讲得太好了!能不能读得更好?(生深情地读)从这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儿童像一群群小天使,是神圣的。

生:儿童是春天的天使,他报告我们春天来了。

……

师:多美的语言!这是你们的感悟。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冰心奶奶非常喜欢儿童。

生:第6自然段把春天写得这样饱满,这样烂漫,实际上也是暗示孩子也是这样饱满,这样烂漫。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我们读读这段。(生读)第8自然段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一样欢畅活泼;第二点是生命力同样旺盛;第三点是一样的快乐。

至此,学生的情与智的合力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也同时展示在教师的板书上:

儿童多处春光美

儿童朝气蓬勃,是春天的使者

儿童如海棠一般,是人间最美的春光

……

在情智语文中,精彩滋生于情感与智慧的和谐融合、互促互补、相得益彰之中。这里有语文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里,孙双金老师总是在敏锐地发现情智的结合点,奋力地追寻情智的生长点。下面是孙老师执教古诗《赠汪伦》的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不讲,同学们已基本上读懂了。但这还不够,读诗最可贵的是发现问题。你们轻声读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读书,再交流问题)

生:(声音比较轻)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啊!你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都听见。

(该生大声重复一遍)

生: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为什么“李白乘舟将欲行”时汪伦才来送,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苏州的小朋友真厉害,孙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你们展开想象。

(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会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告别过了,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这是你的理解,大家来点掌声。

(生热烈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以踏歌的形式来送别。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汪伦开始时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是要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李白看到汪伦很忙,就不让他送。汪伦不忍李白就这样离去,又来送别。

师:归纳一下,是两人的情意太浓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再把前两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现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汪伦为什么要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

生:李白性情豪放,汪伦深知李白的性格,所以要踏歌送行。

生:踏歌是当地的风俗,朋友送行,有这种风气。

生:汪伦不想让李白离别时心情沉重,所以踏着有节奏的步点,唱着轻快的歌来送李白。

师:真是知心朋友啊,他们彼此了解对方。汪伦不愿李白伤心,所以用踏歌的形式来道别。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不难意识到孙双金老师正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自然地引发探究,于是儿童情与智的花朵在读与思的交锋中竞相怒放。当然,这只是孙老师探究情智结合的一种方式。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多种多样的寻求情智结合点的成功案例。

孙双金老师创导的情智语文,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人文情怀和时代亮色。他的情智课堂总会给我们带来不尽的启迪和诗意的享受。他执教古诗《泊船瓜洲》,不采用通常的那种以“绿”字为诗眼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情智交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即回家)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意识到作者靠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本是易于反掌。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见江南,但离家虽近只因来去匆匆,还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就不难明白圆月高照,但作者却难以合家团圆的蕴意。这样,随着学生解读的深入,教师便留下了思路清晰的板书:

泊船瓜洲

句面义句中义句外义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更该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读到这里,孙双金老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大家探究:为什么“应该还”“更该还”而又“不能还”呢?在穿插交代时代背景之后,师

生情感、智慧的交融互动达到了诗意赏析的最佳状态。于是,在共同的讨论中,学生感悟到北宋重臣、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因为政务缠身而难遂回家省亲的心愿,他因此“舍小家,为大家”。

在下半节课里,孙老师又以“绿”为中心,引出了“炼字”的情趣

训练。王安石曾经用过“到”“过”“入”“满”诸字,最后决定选“绿”,妙在何处?“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分别可用“旺、浓、闹”和“翻、动、拂、皱”,又该如何填空?……如此练中见情,细处显智,又把学生的情智意趣不断推向纵深,成为他们对人生情感、生命智慧的一种诗意享受。

人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追求情智之旅。在宁静祥和的世界里,情感和智慧犹如明亮的星辰,让我们仰望终生。由此看情智语文,它就像是一棵植根于母语土壤里的大树,在油绿的枝叶上颤动的是情感的亮色,在春风里绽放的则是智慧的花朵,它们将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片绿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石灰石
日记一则
树袋熊
告别
三清山之旅
过生日
芸的愚人节
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我当上了语文课代表
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雨中无情
看兔子
酷热的盛夏(张书培)
我的爷爷
小金鱼
2012年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甲A女子组中距离路线选择研究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转喻认知语用理据的使用
基础护理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
教师形象研究综述
浅析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措施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论20世纪5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大学柔道科学化教学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探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作用
《周总理借书》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点评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之四
《捉迷藏》教学设计之一
《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周总理借书》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二
《练习4》教学设计之一
大禹治水并非传说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之三
《周总理借书》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周总理借书》教学设计之二
《起床以后》教学设计之二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周总理借书》教学设计之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
举一反三,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