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3
语文为何失掉吸引力
在刚刚举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发出了“语文课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感慨。他们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语文已经成了让学生们感到厌倦的一门课程,这样的事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
教育的悲哀。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我们很难指望学生之中出多少天才和大师。鲁迅先生说过,要想有天才出现,先得出现能产生天才的土壤。如果这样的土壤并不存在,那么天才的出现也就只能是梦想。
看看语文教育的现状,教学模式僵化不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翻开语文考试的题目,更是让人提不起兴趣。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的记忆和背诵,成为了语文考试的重要考点;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更是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国教育报》曾经专门开辟版面,征集各种偏题怪题,结果不仅难倒了广大学生,就是许多专家、学者也难以解答。语文考试如果一直沿着求偏求怪的道路走下去,那么语文教育将会彻底的沦为“鸡肋”。
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文章小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我们教育孩子们学习语文,并不只是限于局部而琐碎的常识教育,而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兴趣。语文侧重的不应该是记忆和背诵,而是理解和感悟,是通过心灵来谛听呐喊,感受震撼。
语文教育不应该被学生们厌倦,因为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我们赖以生存、壮大的土壤,才是中华民族自身延续的命脉所在。对语文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再犹豫、等待,而是要拿出果断的勇气。改革的方向无疑是要重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把“理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到“感性”的途径上来,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得到美的启示,受到艺术的熏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雪的故事
- 做不完的作业享不尽的爱
- 秋雨
- 春天的故事
- 给战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第一次写信
- 贴春联
- “小强”消失了?
- “六一”所感
- 人蟑大战
- 登天安门城楼
- 燕千鸟
- 遛兔
- 小乌龟
- 拉煤老汉
-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 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安全管理
- 不同时代市场营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践行“三严三实” 提升干部作风修养
- 低碳经济下电力会计思考
- 浅析电气自动化控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 排污收费制度经济学思考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 提升中医美容技术教学效率的方法实践
- 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模式的比较与融合
-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
-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方法
- 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 我的战友邱少云
- 第十二册《我们爱你啊,中国》资料(一)(二)(三)
- 争吵
- 第十二册《海伦.凯勒》资料(一)(二)
- 《林海》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评析
- 悟情 悟理 悟文——《匆匆》教学设计
- 林海实录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实录)
- 《别了,我爱的中国》之延伸
- 第十二册《烟台的海》资料(一)(二)(三)
-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之一
- 景阳冈
- 第十二册《秦兵马俑》
- 《鸟的天堂》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 天游峰的扫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