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贯提倡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指“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是“材”,意即“学生”,要求教育者的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去施行,“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对象,也常常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根据。

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淡化),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元解读。

“学生”,始终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

因材施教,最早见于孔子的《学记》,两千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倡导。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各级各类人材,这方面的事例枚不胜举。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学生观,要求教师心里装着学生,眼睛看见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强调学生是教学的根本前提。然而,无论是新的观念还是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被忽略。由于评价方式方法的单元化,造成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唯成绩是求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因考而教。就有一位班主任教师,对初一新生说:我们初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中考。学生愕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当然,有部分家长也是这种想法),教师当然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把学生朝唯一的目标驱赶。教学也变得简单,就是作业、考试;考试、作业。这样的教学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教育上也是如此。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无法也不愿花心思去因材施教。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见了,取代它的是批评、责骂等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维护表面的纪律、规范,似乎也很有效,殊不知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以致影响学习,问题却是大得很。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因材施教必不可少的依据

教材,是我们施教的依据,在使用教材时,常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教教材,一是用教材。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用好教材。但是,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都必须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如记叙文就要根据记叙文的特点来教,诗歌就要教出诗歌的韵味……不能千篇一律地把各种文体都教成记叙文。曾经有一位老师教流沙河的《理想》一文。要求学生读课文,划分诗歌的层次,并概括层意。这是记叙文的基本教法。他也要求学生读诗,但没有指导或示范,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一共读了五遍,但效果不佳,第一遍与第五遍水平差不多,没有渐进式的提高。这样的诗歌教学无异于记叙文,学生没有受到诗歌美的熏陶。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因此,教学没有文体特色也是没有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

情景,是因材施教不可忽略的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很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随机生成的问题、情景,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点教学机智,在尊重学生、尊重实际的情况下,因情景的变化来组织教学。不能死搬教案,你说服不了学生,又不尊重学生意见,那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习语文的情绪和情感。

于漪老师教学《记一辆纺车》,备课时设想:导入课文时这样说,“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学生回答“喜欢”。然后开始学习课文。不料,学生说“不喜欢”,这大出于老师的意外,这时,死搬教案就没法上课。于老师根据当时的情景,重新组织教学,问学生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老师解答后再自然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以前,在教学《一面》时,我总觉得课文、参考书都把鲁迅的形象和赠书的意义拔得太高了,有点夸张,因而照本宣科,教完了事,没敢让学生发表意见,怕出现情况而无法正常教学。也就是说,我无法因情景的变化而施教。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学习中,有学生质疑说:“我不喜欢《一面》,作者阿累也太肉麻了,他跟鲁迅不过是一面之交,一书之谊,值得那么动情吗?”老师愕然。随后,他就结合当前学生的“追星”与“偶像崇拜”的心理,阐述青年时的阿累对鲁迅的情感和态度,并且肯定,人在青少年阶段,常常总是有一个或几个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且这种崇拜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和成功起着很重要的精神激励、鼓动、鞭策的作用。以此来理解课文就让人觉得自然了,这样的阐述也让学生心服口服。这位教师有机地利用了教学情景,达到了我以前教学本文时所没有达到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该成为因材施教的对象

“因材施教”不仅针对学生而言,其实,也应考虑到教师的个性、特长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组织教学。激情的人,可以情动人;理性的人,可以理服人;语音面貌好的,可以读带讲;指导作文有一套的,可读写结合……有一位老教师说起她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就马上想到她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叹:她的读书声真好听啊!我对语文的兴趣大概就是受她朗读的感染,她让学生感受到美。这就是一个老师以自己的特长带动整个学习,并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由此,我联想起自己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夏老师,他曾教给我们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唯有他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出对《红楼梦》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分析、评价,至今还记忆犹新,是他精彩的评析,吸引我通读了《红楼梦》,以至于后来还改变了我重理轻文的思想,转学文科。后据其他学友讲,跟夏老师学高中三年语文,其实就是学习、了解一部《红楼梦》的历程。凡是夏老师的学生,想起夏老师,就会联想起他的“《红楼梦》”。这是一个老师以他的专长来吸引学生学习语文,同样能收到好的效果。这些老师是因自身的才来施教。同样,有些老师模仿特级教师而不成,原因也在于此。

新的课程改革赋予教学以新的活力,也赋予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无论是因学生教,因教材教,因教学情景教,还是因教师教,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应赋予“因材施教” 更丰富的内涵,并切实贯彻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真奇妙
同学欢迎我
可爱的小鸡
学游泳
可怜的小鸡
美丽的家乡
不一般的时刻
老师的目光
风筝的比赛
吴天哲和刘新宇打架
小狗
我把老师下着了
过马路
嘴馋
游七星岩
2015“西旅会”一站览尽西部胜景
中国好山歌 唱响小三峡
“新”大白是大白吗?
夏日盛事,热辣开场
粗朴画面的浪漫情愫
彩云之南,旅游天堂
外师选化 中得心源
重庆·非去不可一城山水韵,千载巴渝风
“西游”项目《敢问路在何方》正式启动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4月15日开幕
多彩西部夏季旅游狂想曲
《战狼》票房破四亿 助吴京实现军人梦
《杀破狼2》重磅出击暑期档
中外名人谈佛教(二)
《X战警:天启》天使造型曝光 小鲜肉出演
2011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作文
广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1)
苏教版201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阶段测试题及答案
南通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中华之魂”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竞赛预赛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忠信镇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沪教版2011年八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大同四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综合能力GPs定位试卷及答案
忠信镇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陕西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八年级第二学期状元杯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中考语文综合复习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