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2008高考诗歌鉴赏“十读”

2008高考诗歌鉴赏“十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6

2008高考诗歌鉴赏“十读”

一、读懂开头

文章如流水,古代诗歌亦如此。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要读懂一首诗词的开头,一是要努力联系诗题。二是要突出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抓住了这五“何”,也就抓住了一首诗词的源头,下面的内容无非是承此而来。三是要体会感情基调。如: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晓上空泠峡》2006年山东卷)

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读出妙处

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折柳”这一关键意象寓意的理解,2003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诗眼的把握,2004年全国卷考查的是对一个巧妙情节的理解,而对于诗中用词妙处的考查更是频见于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江阴浮远堂》2005年山东卷)

试题要求分析“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的表现力。因为看不到想看的而心生怨恨,这是人之常情,但该句却描绘了一种特殊心态——抱怨无山遮挡视线。这是因为看到沦入敌人之手的大好河山却无力收复,只能更添悲愤之情。这样一来,作者就把山河破碎之感表达得更为曲折与深沉。

三、读出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并引》2006年全国卷Ⅰ)

其中一题为:“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如: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

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该题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所谓的“对比”“虚实”其实就是“变化”。第三句所写之景与前两句相比,一是所闻与所见的对比,二是虚与实的对比;前两句所写之景,又形成了高与低、动与静的对比。而这恰恰就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所在。

四、读懂景物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读景物,要善于读出景中之情。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如: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2006年辽宁卷)

其中一题为:“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通过分析可知,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五、读懂意象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坚强清高,“梧桐”常表凄凉冷清,“日暮”多表惆怅伤感等。如: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宫·叨叨令》2006年浙江卷)

其中有这样一题:“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通过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象有“流水”“青山”“白云”,而根据题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难明确答案,前者为“流水”,后者为“白云”。

此外,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怀远”,也可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六、读懂典故

古代诗歌中,常常有咏怀古人古事古迹的内容,也有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这就要求师生在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作者写到了周瑜,其实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心情。想当年,周瑜年轻有为,建立了伟大的功业,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未就,既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外,周瑜能够建立功业,还得力于孙权的重用,而自己呢?在政治上却屡遭排挤打压,因而又流露出了对现实的不满。

七、读懂主旨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需要整体把握,吃透内容间的关系,理清思路,切不可孤立看待。除此以外,还要多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如: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南柯子》2006年全国卷Ⅱ)

两道试题如下:(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2)题要求直接分析主旨,第(1)题虽然问的是某一诗句所抒发的感情,实则也是间接考查考生对全词主旨的把握。作者上阙先写大雨将至,再写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可怜的鲜花,但这并非是为了惜春伤怀,下面的一个“莫为”已清楚表明了这一点。下阙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身上——“人间辛苦是三农”,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而结尾一句也解释了上阙中“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的原因。由此可见,本词主旨是表达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同情的。

八、读懂技法

在阅读诗歌时,还要树立“技法”意识。要了解相关概念,并吃透其特点。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要吃透其特点,在回答问题时正确运用。

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近年来,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对于技法考查得很频繁。主要题型有三种:分析所用词语的妙处、分析某一诗句的作用、分析一首诗的艺术技巧。这应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九、读懂诗人

常言说,鉴赏诗歌要能“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所有的诗歌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的飘逸豪迈,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南宋诗人的山河破碎之感,等等。2006年辽宁卷考查到《东坡》一诗,该诗的作者苏轼一生坎坷多磨难,但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他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而结合原诗及试题中的注释,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十、读出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虎历险记
最丑的大公鸡
粗心的小猴
水果选美大赛
我是个小小发明家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一封给天堂的信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世界末日
没有假如,就没有现实!
二十年后的学校
小猴贝贝学本领
黑猫警长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人防车库机电样板经验分享
频率对比法在桥梁频率分析中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相关技术探讨
波纹型筒体衬板在球磨机上的应用
SolidWorks三维软件在凸轮调试中的运用
新型电力营销工作质量在线评价模式探讨
2013清单计价规范前提下不平衡报价法的应用
基于Wonderware System Platform的DCS系统在烟草企业制丝车间的应用
网络RTK技术在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及未来发展
用户外分界断路器提高供电可靠性探讨
油气管道焊接工艺及焊接质控对策研究
泵站机电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
浅析等离子―MAG复合焊接薄板焊接工艺
基于脚底压力信息采集的压力传感器探讨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语文天地九》-教学设计
《z c s》-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
《李时珍》-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拣麦穗__学案[粤教版必修一]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小雨的梦》-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随想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在“四结合”中的应用
两件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翠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