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6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语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对绝大部分处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理论界言之凿凿的高论不都过是“有此一说”的边缘话语,“考试指挥棒”才是他们河流道上的唯一“航标”。所谓对语文本真性的思考多为少数思想活跃者走下语文讲台后的一种诗意的构想和心灵的放逐。
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笔者决非“圈内起哄”,只是想朴实地写下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体验、观察与思考。
语文课:“学问”究竟有多深
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学术的天敌。语文课几乎时刻都能遭遇这一“天敌”。一个学科的名字就足以让专家们一个劲地咬文嚼字:语文,语言文字乎?语言文学乎?语言文化乎?公理婆理,各执一词。笔者在想,如果当初语文这门课不叫语文,而叫母语之类,不知该如何去“顾名思义”?语文学科的性质也是个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文学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无意于否定理论界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无法对这“说”那“说”妄加评论。只是感到,语文教学研究是不是一定要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不是一定要从定义与性质的界定着手?我们能
不能更多地从学习者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去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
语文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学会吸收和表达。吸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质的优劣。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吸收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仅仅是那些具有可操性的表达技能。你可以从名人传记中读到不同的奋斗轨迹,从而对人生的选择生出诸多感慨;你可以从描给高科技发展的文字中读到雄视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崇高;你可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生命的征程;你可以从飘逸着古典情韵的诗句中,遥想个人的悲欢和时代的兴衰。
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着到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中小学阅读教学正是建设这一家园的奠基工程。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然而,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莫测高深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梦
- 可爱的小黄鸡
- 谁偷吃了苹果
- 小学生日记
- 谁的办法好
- 黄果树大瀑布
- 南京之旅
- 有爱心的人
- 堆雪人
- 第一次开运动会
- 课间十分钟
- 离群的小鸡
- 劳动的一天
- 我爱我家
- 烦恼的一天
- 家园合作在学前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 《永远的安徒生》读书汇报课
-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体现色彩与情感
- 依例浅谈高中生需要掌握的三种数学学习能力
- 在游戏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试析阿兰·罗伯―格里耶“客观写物论”的内涵与方法论
- 在美术欣赏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经验之谈
- 《中德四时晨昏杂咏》中西元素比较
- 对“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效率问题的探究
- 对丁玲《阿毛姑娘》的女性主义批评
-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品读“故事”背后的“故事”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研究
- 台湾的蝴蝶谷
- 24*最后一分钟教案一教学反思
-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
- 24*最后一分钟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 秋天
- 24* 最后一分钟之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 7 收稻谷
- 难忘的一课精彩教案教学设计
- 28 小壁虎借尾巴
- 难忘的一课精彩教后反思:
- 24*最后一分钟教案二教学反思
-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
- 最后一分钟教案三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