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乌蓬船》的故乡情思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后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逐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念到他。我在浙东住了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三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了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乡。
这是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第一段,集中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家园情结”。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随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这个家园不是狭义的出生地,而是“来源与归属”。从理性而言,故乡是一个偶然的地点,与异地无异,但人生根本疑问的跟随,“来源与归属”的探求,使人无法摆脱故乡的影子。理智的周作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要上述文章中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在他的极大一部分作品,他频频描述故乡的乡土风情,创作出一批代表作,如《苦雨》、《乌篷船》、《北京茶食》……他童年的生活、故乡的点点滴滴,有着说不尽的话题。人的最初存在境,总是较深的渗透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乃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去。故乡像肉体上一道擦不去的符咒,不时闪耀的灵光,如影随形。
周作人出生于有着长期文化传统、人物辈出的绍兴。自吴越以来,绍兴像一架出产文化名人的机器(可以发现,其中的名人以时代叛逆者和独立人格者居多,也许伟人就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而成其大名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命力极强的文化氛围,该地人性格坚韧,理智发达,善于生存,杰出之士更多是特立独行。幼年的周作人未必能意识于此,但他一成熟就主动地从绍兴人物中汲取营养。他几乎收罗到三千年来会稽、山阴人的所有著作,亲自编注,连野语村言的“徐文长的故事”也自己撰写。他的整个文艺观(创作观、神话观、歌谣观、民俗观等),甚至人生态度、世界观,都处处有出典与来历,几乎都可追究于绍兴,成了思想的库藏和结构基架。
林语堂回忆道:“……我上文说作人冷而鲁迅热,冷热以感情言也,两人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
周作人说:“……二、我的浙东人的气质终于没有脱去。……就是世人所通称的‘师爷气’,本来师爷与钱店官同是绍兴出产的坏东西,民国以来已逐渐减少,但是他那种法家的苛刻的态度,并不限于职业,却弥漫于乡间,仿佛成为一种潮流,清朝的章实斋、李越缦都是这派的代表,他们都有一种喜骂人的脾气。……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童年趣事
- 恐龙药丸
- 给张老师的一封信
- 奶奶我想对您说
- 母爱无垠
- 时光倒流机
- 泪水的声音
- 奋不顾身的身影——郑中华
- 比赛
- 母女情
- 聆听亲情的声音
- 母爱
- 给爷爷的一封信
- 读后感
- 海底部落
- 品读《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 计算机网络管理现状及发展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 浅谈农村文化户的管理问题
-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
- 浅谈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音乐风格
- 从电视剧解读社会发展与女性形象变迁
-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研究
- 农村加强法治建设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 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
- 浅谈学习“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之心得
-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 推动民族乡镇群众文化
- 对加快文山州服务型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过秦论》学案
- 赞美(穆旦)
- 阿Q正传
- 联想和想象
- 海滨仲夏夜
- 中国当代诗四首
- 春
- 数字杂说
- 再别康桥
- 《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鲁迅诗稿>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 《归去来兮辞》学案
- 济南的冬天
- 海滨仲夏夜
- 《鸿门宴》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