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教学难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天净沙·秋思》导入二、解题“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三、作者及背景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低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四、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部分,也是文章线索所在。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1)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2)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记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秋蝉残鸣而报秋──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枣树秋色之奇观──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猪宝宝泡温泉
第一场雪
独自在家
我的玩具小首饰
雷雨
小熊的自行车
夏天的雨和雪
泡茶
一场大雨
穿衣比赛
拔河比赛
空调
小羊过桥
期中语文考试
小柳树和小枣树
质量屋中相关关系确定的灰关联方法及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挑战与应对
浅谈大数据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建筑物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能量配合分析
基于改进层次法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主体选择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利用粉煤灰制备多孔陶瓷砖的工艺研究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
遮阳系数对供暖与空调能耗的影响差异分析
过度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
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云背景下的数据库安全性研究
大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
基于SWOT下的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
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Cd的因子概述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二)试题及答案
台湾高考国文命题旨趣
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
2008高考语文诗歌专项训练(1)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一)试题及答案
2011届中考语文复习(三)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考纲有变化须积极应对
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素质测试与提升卷
九年级文言文复习学卷
中考作文审题
教育部:今年高招重点改革考试内容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分项版_专题4_正确使用词语
迎接“新课程高考”你准备好了吗?